香港中學 #
哈,我還真的進了一間當初夢寐以求的中學。
回想起來,那份「夢寐以求」源於一種卑微的期望。小學老師在我母親面前,將一張代表Band 3的紅色貼紙交到她手上時,我看到了她眼中的淚光。在那個以成績劃分等級的世界裡,這幾乎宣判了我的前路黯淡。因此,當母親帶著我參加天主教伍華中學的開放日時,我看到的一切都像是救贖的曙光——這裡的學生彬彬有禮,課後活動井然有序,完全不像傳聞中「爛仔學校」的模樣。後來,我通過了面試,以「甲部」的選擇被錄取,這份小小的成功,讓這間學校在我心中鍍上了一層金光,成為了黑暗中的一線希望。
諷刺的是,沒過多久,我就發現這裡的一切,都和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最後,我選擇了退學,親手結束了這場荒謬的鬧劇,為自己的中學生涯畫下一個不圓滿、卻無比真實的句點。
天主教伍華中學(Ng Wah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 #
表面上,這所學校的一切都符合一個理想教育場所的標準。它坐落於九龍新蒲崗彩虹道5號,是一所由香港天主教教區主辦、政府資助的學校。創立於1965年,最初是一所男校,直到2022/2023學年才轉為男女合校,這也意味著我的中學時代,仍是在純男生的環境中度過。
學校秉持著「慎思明辨」的校訓,致力於培育「才智兼備、品格完美」的青年。其教育理念根植於基督教價值觀及中華文化精髓,目標是透過均衡教育,在道德、才藝、靈性及物質生活層面提升學生,培養他們成為具備仁愛、智慧與責任感的社會棟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推行「全校參與」的訓輔模式及雙班主任制,力求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切的照顧。
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有差距。根據外界的評估,這所學校的學術水平大約位列Band 3A,在全港排名約319至363名,於所屬的黃大仙區內則排在第16至18位。這意味著,即使我被編入了所謂的「精英班」,整個學習環境的競爭力與資源,依然與主流名校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學校在初中階段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僅有部分科目採用英語授課;到了高中,則採取雙語教學,並設有多項計劃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這所學校透過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統一招生。當初的我,就是在「中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成功獲得一席之地。
學校的師資團隊看起來相當穩健。在62名教師中,絕大多數(97%)受過專業師資培訓,超過半數(56%)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且近八成(79%)具備十年以上教學經驗。校園設施也一應俱全,佔地約4500平方米的校舍內,設有空調課室、STREAM學習中心、創新實驗室、校園電視台及多個專科教室與體育場地,甚至還配備了無障礙設施。
諷刺的是,這一切看似完善的硬件與制度,卻是我往後五年痛苦與掙扎的舞台。那些數據上看起來優秀的老師,並未都能理解我的特殊需要;那些設備齊全的課室,卻承載了無數次罰抄與衝突的記憶。我曾以為自己抓住了救命稻草,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陷入了另一個更複雜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