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學Foundation(2022-2023)

Posting Time: Oct 23, 2024, 03:05 PM #

^請忽略此帖🙇‍♂️費事洗版 用呢個留言區當做收集我到英國讀一年大學Foundation 嘅廢文

Posting Time: Nov 20, 2024, 07:12 AM #

Foundation的經歷1 之前提過,我在8月5日完成中學最後一天的上課,8月10日離開香港,8月11日抵達英國。不過,其實我的行程非常緊湊,比想像中晚了一天才到達英國,而最糟糕的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暑假被提早到2月,導致派發成績表的時間拖得很遲。因此,理論上我應該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英國的生活,但事實上,我到英國僅僅四天後,8月15日就已經要開始上與Foundation相關的第一堂課了。 這是一個為期一個月的網絡課程,透過Zoom進行,從8月15日開始到9月16日星期五結束。我收到的通知信中明確要求我們參加這些課程。除了第一天需要從早上七點連續上到中午十二點外,其餘每天的課程時間都較短,每日約1至2小時。這些網課的設置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即使尚未抵達英國的學生也不例外。我猜想應該有不少人因此需要半夜上課,甚至熬夜不睡。 電郵還貼心地列出了不同時區對應的上課時間,並且每天提供兩場內容一模一樣的課程,讓我們自行選擇其中一場參加。這樣的安排聽起來似乎挺不錯,至少可以更靈活地兼顧每位學生的時差和實際情況。 對我來說,最大的麻煩並不是那些課程的名稱聽起來毫無用處,

Posting Time: Nov 20, 2024, 07:12 AM #

Foundation的經歷2 例如 ENRICHMENT Masterclass、Workshop - Computer Skills 和 ENRICHMENT Star Speaker。真正困擾我的是,當時我剛到英國,才剛租好房子,而房東並不提供Wi-Fi 寬頻,導致我們需要自己購買並安裝。但從選擇寬頻到真正開通,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我到英國的頭半個月,基本上只能用手機數據上網,無法使用寬頻。如果每天上課都用手機數據,費用會非常昂貴。 原本我以為這些課程能讓我認識一些學校的同學,所以第一堂課還是參加了。但我很快發現,這個計劃是針對許多在study group不同大學讀基礎課程的學生,參加者來自全英國各地的大學,而並非單一學校的學生。而且由於是Zoom課程,即是我想也沒辦法真正建立人際聯繫,感覺上更像是在認識網友。第一堂課時,老師要求我們自我介紹自己來自哪裏並說明未來會讀哪間大學,結果我發現選擇我這間學校的人少之又少,這意味著我在課程中認識人的機會幾乎沒有。 之後,我對這些課程興趣缺缺。加上每天用手機數據上課既昂貴又不方便,我只上了頭一兩天就放棄了。雖然擔心不上課可能浪費錢, Foundation的經歷3 畢竟學費也不便宜,甚至會影響成績,怕這些課程會記錄在成績表裡,我更加擔心因為這些事就入不了大學,但後來我發現,每次偶爾加入Zoom課時,參加人數已經大幅減少,而且說話的人很少,都是在掛機。這讓我放心了不少。最後,我除了最後一天參加了課程外,其餘時間基本都沒再上課。 放棄上課後,我把時間用在探索英國各地。在8月至9月間,本應該參加Zoom課的日子,我去了牛津、倫敦、修咸頓和樸茨茅斯旅行。其中,樸茨茅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海軍博物館。我和家人買了一張一年通行票,可以無限次進入博物館。結果我們幾乎每個月都去一次,每次都能看到航母,感覺非常棒。此外,博物館附近的商場裡有一間越南餐廳,是我們的最愛。特別是在天氣好或沒有下雨的日子,我們會坐在戶外,面朝大海,吃一碗熱騰騰的越南河粉,那種感覺真的很爽。 修咸頓也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火車站附近的KFC。我經常買一個套餐,然後帶著食物坐火車回家。車程大約兩個小時,沿途從城市景色慢慢過渡到鄉郊和海岸線,景色非常美。我一邊享受食物,一邊欣賞窗外的風景,整個過程令人放鬆又愜意。 相比之下,參加Zoom課程的兩個小時,

Posting Time: Nov 20, 2024, 07:13 AM #

Foundation的經歷4 不僅會耗費大量數據,還會打亂我整天的行程安排,實在不值得。即使參加了,感覺也只是掛機,完全沒什麼實際收穫。 八月的時候,我還去了Eastbourne的航空展。剛到英國就知道這個活動,對我來說非常新奇,因為香港從來沒有過這類航空展覽,更不用說特技飛機表演了。當時我滿懷期待,覺得其他地方不去也無所謂,但這個活動絕對不能錯過。畢竟一年只有一次,而從我住的地方搭火車過去也不算遠,實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我非常順利地觀賞到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戰機,真的讓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還能親眼見到英國軍人,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很特別的經歷。不過,由於那時剛到英國不久,我的英文水平還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是水皮。 記得當時我想買一件印有英國皇家空軍標誌的T恤,就走到攤位前跟義工說想買。但當他問我年齡時,我不小心把17說成了70,結果鬧出一個很尷尬又搞笑的笑話。這大概是典型Band 3學生會發生的事吧!即便如此,這次航空展之行還是非常值得,讓我對英國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為剛來英國的生活增添了一點趣味。 Zoom課程結束後,9月16日我們獲得了一個星期的假期。

Posting Time: Nov 20, 2024, 06:09 PM #

Foundation的經歷5 我猜這是為了讓一些尚未抵達英國的同學有時間安頓下來。而我則趁著這個假期,與家人一起去了Bristol旅行。因為這原本是我計劃在英國落腳的第一個地方。當初我打算在Bristol定居,並報讀當地的一所大學,但後來因為計劃推遲和其他原因,決定改變安排,不再定居於此。因此,這次旅行也算是一種對過去計劃的致敬,我特意去看看原本打算就讀的大學環境是怎樣的。也成為我在英國第一次停留超過一天的旅行,需要入住當地酒店,而且需要坐很遠的火車前往。 到了九月底開學的時候,第一個禮拜頭三日是Welcome Week。根據學校的電郵通知,那個禮拜的上課模式可以採用兩種混合方式進行,理論上應該是為了方便一些還沒來到英國的人,讓他們也能參加課程並得知內容。我們本人其實不一定需要親自到校上課,最重要的只是完成註冊。而學校還在電郵裡面提到一些我完全不感興趣的活動,比如介紹英國文化,或者舉辦一些無聊的小遊戲。 真正需要實體到校上課的時間是從第一個星期的星期四開始。基於節省交通費和避免過於疲累的考量,我當時就想,乾脆welcome week頭三天就不要到校,直接用Zoom參加活動算了。

Posting Time: Nov 20, 2024, 06:13 PM #

Foundation的經歷6 反正那些活動既不重要,也不想浪費時間,不如等到星期四再正式返校開始實體上課。 於是,在第一天開學的9月26日,早上九點開始我按照計劃準時參加了早上的Zoom會議。Zoom會議的內容如預期一樣,大多是在介紹一些需要註冊的事項,還有一些需要簽署的文件,例如校規或安全守則,並指示我們簽完後發回給學校。老師在Zoom會議中提到,下午校門外會舉辦一些迎新活動,鼓勵大家參加。然而,最後我並沒有去參加那些活動,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場合對我來說很尷尬。經歷了中學的日子之後,我愈發覺得保持一點距離或許更適合自己。一方面,我的英語能力並不太好,這讓我感到不安,害怕與人接觸時被人誤解或傷害。 然而,事情並沒有完全按照我的計劃發展。根據我們的時間表,早上的Zoom課程從早上八點開始,一直上到十一點半,然後下午一點還有一小時Zoom課。下午一點半在時間表也有名為「Under 18 Introduction」的課。早上有同學在Zoom會議中詢問老師這到底是什麼,因為時間上相撞了,但老師並沒有詳細解釋,可能是因為會議中有上百名同學,他不想浪費時間向那些不需要參與的同學說明。

Posting Time: Nov 20, 2024, 06:16 PM #

Foundation經歷7 老師只是簡單提到:「只要你未滿18歲,就需要參加,應該在學校出席。」 聽到這裡,我心裡頓時感到不耐煩,心想:「什麼鬼!我本來今天是打算不去學校的,早上已經沒回學校,現在卻突然要我下午回去?」聊天室裡,有同學詢問是否可以透過Zoom參加而不用實體出席,老師直接回覆:「不,你一定要到校,這堂課不會開Zoom。」 於是,因為我也是未滿18歲,我下午不得不去學校參加這個活動。然而,我對此活動的實際內容一無所知,只知道自己必須回校,這讓我感到非常無奈。 於是我下午乘坐火車去了學校,那也就是我第一天在英國上學了,但我並沒有參與他們聲稱安排的其他活動。據說那些活動是在午休時間舉辦的,但我並沒有參加,也沒有看到他們實際進行的情況。整個過程顯得非常混亂,而我也只是在無奈之下勉強完成了必須的部分。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1:51 AM #

Foundation經歷8 最後,當天我還是去了學校,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前往學校上課。在這一天之前,我其實已經去過學校不少次。 第一次踏足學校,是在我抵達英國的第二天。當時,我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這麼快就去學校,但當天晚上,我姐姐便帶著我和家人一起到學校走了一圈。除了讓我們熟悉環境外,她還帶我們到她的宿舍,取回一些我們從香港寄過去、當下急需的物品。此外,她也特意帶我到未來上課的建築物前參觀,順便幫我拍了一張照片,讓我對學校的環境有了一些基本的印象。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瘋狂地來回於學校、姐姐的宿舍和新家之間,原因是我們有許多從香港寄來的物品,當時暫時存放在姐姐的宿舍內,需要趁著她的宿舍合約到期前,一一整理並搬運到新住所。這段繁忙的搬運過程,讓我對學校及其周邊環境變得更加熟悉。 由於當地的巴士車票一買便是 24 小時內無限次使用,所以我們盡可能在一天內多次往返,搬運更多物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連巴士司機都開始認得我們,畢竟我們每天都拖著行李箱,在學校、宿舍和新家之間穿梭。司機們甚至曾經主動與我們聊天,雖然我已經不記得他們說了什麼,但當時的氛圍確實讓人感到親切。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2:05 PM #

Foundation經歷9 此外,由於姐姐的暑期宿舍很快就要退租,她在開學後也會搬來與我們同住。因此,雖然這段時間並沒有特意去學校內部參觀,但至少對校園環境的熟悉度提高了不少,也認識了更多路線。 後來有天,我突然收到 foundation 學校寄來的一封電郵,要求我和媽媽一起到學校一趟。然而,信中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我當初以為是類似「見家長」的會面,但實際上,我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目的。讓我更摸不著頭緒的是,他們的信件裡特別要求查看我媽媽的護照,這讓我感到更加疑惑,不知道學校為何會有這樣的要求。 基本上,我根本無法拒絕,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因此只能同意。於是,我和那位老師約好了時間。而這位老師,實際上就是後來隨便對我發出警告的那個人。 當天,我特地和家人一起搭火車回到學校。由於之前已經來過,所以很快就找到教學大樓。也是我第一次進入正式上課的那棟大樓。其實,當下我的內心有些緊張,雖然媽媽就在身邊,但我的英文並不算好,剛來到這裡不久,也沒有怎麼和本地人交談過。我的英文能力還很差,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好好溝通,信心也不大。 信件的內容要求我到前台,告訴櫃檯人員我要找某位老師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2:05 PM #

Foundation經歷10 然後對方就會通知老師出來見我。但就連這句「我約了某某老師」這麼簡單的話,我都練習了很久,害怕發音錯誤。更讓我焦慮的是,我完全不知道見面後對方會和我討論什麼內容。 一開始,我懷疑學校是不是對我的簽證有疑問,畢竟我的簽證類型比較不常見,而大部分同學都是持學生簽證。另外,學校可能也想確認我的監護人是否符合規定,或是確保我的監護人真的已經抵達英國。根據英國法例,未滿 18 歲的學生需要聘請一位監護人,學校或許懷疑我為了省錢,根本沒有聘請監護人。 最後進去之後,那位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還算不錯,整體氣氛挺輕鬆的。反正他也沒說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我感覺得到,他實際上只是想找個理由來掩飾自己真正的目的——確認我媽媽的護照,看有沒有什麼可疑之處,確認我是不是真的有監護人在英國陪同,甚至觀察我們長相是否像母子。 說回第一天正式開學的經歷,由於之前已經對學校的建築位置相當熟悉,當天自己去上學時,我很快就找到了那棟教學樓,沒有發生迷路的情況。 由於我並不是真正的大學生,只是就讀 Foundation 課程,雖然我的課程確實位於大學校園內,但實際上,

Posting Time: Feb 02, 2025, 05:44 PM #

Foundation經歷11 連營運的團隊也不同,Foundation不是由大學管理的。雖然我的學校是一所典型的紅磚大學,絕大部分建築物的外牆都是紅磚造的,但唯獨我每天上課的這棟樓,卻是灰色的,完全沒有紅磚建築的特色,顯得格外突兀。這樣的對比讓人感覺它像是被排除在大學傳統建築風格之外,是一個與主校區完全不同的空間,這棟樓似乎不是大學的一部分。 開學第一天我選擇了乘搭火車,畢竟車費較為划算。既然是這麼值得紀念的上學日子,我當然要選用實體車票而不是電子QR code票,這樣才更有火車的儀式感嘛!當初選擇這間學校就是看中可以乘火車通勤的獨特體驗。走出火車站後沿著斜坡往下走,這是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在英國與大批同學一起上學的場景——之前來學校時還未正式開學,直到此刻才終於感受到大學校園人潮湧動的熱鬧氣氛! 沿著斜坡穿過隧道後便正式踏入校園範圍,入口處矗立着一塊鐫刻着校名的紀念石碑,既是校界標誌也是熱門打卡點。雖然早在抵達英國第二天參觀校園時就已拍攝過這座石碑,但開學首日的特殊意義實在值得重溫——即使跟著大批同學魚貫下車走向校園時人潮擁擠,我仍堅持在人群中尋覓空隙再次留影。

Posting Time: Feb 02, 2025, 05:44 PM #

Foundation經歷12 只是這天石碑竟與往常不同,恰好被臨時圍欄圍着進行維護,只能隔着柵格拍攝,效果自然不及平日無遮擋時理想。轉念一想,這張帶着鐵欄光影的開學紀念照,其承載的儀式感或許早已超越了構圖本身的美學價值。 正走向教學大樓時,天空毫無預警地傾瀉暴雨,瞬間渾身濕透的狼狽模樣著實令我錯愕——明明今早完全沒預料會降雨。起初還以為是尋常陰雲,畢竟只要再給我兩三分鐘便能進建築物,偏偏雨勢就在這微妙間隙驟然降臨。這般不巧的際遇著實令人懊惱,特別是開學首日本來就帶著些許抗拒上課的情緒,覺得這天本來就不應該上學,總覺得諸事不順的煩悶感更添幾分。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2:04 AM #

Foundation經歷13 因為當天下雨,我又想記錄第一天上學的經歷,於是順手拍下了當時下雨的場景,並將剛剛拍攝的石碑照片上傳到 IG Story,還配上文字:「第一天上學就變成落湯雞,難道連老天爺都不喜歡我?」 理論上,看到這則 Story 的人都會知道我在哪裡,以及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學。 到了學校後,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棟大樓內有這麼多人。我按照指示,經過走廊,來到這棟建築物內最大的一間教室,期間也有不少人一起走進去。進入教室後,我隨便找了一個座位坐下,然後就只有一位老師走進來講話。他主要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未滿 18 歲的學生,每逢星期一至星期五,必須在早上 9 點前發電郵向學校報到,以確認自身的安全,這個程序被稱為「U18 sign」。無論當天有沒有課,如果沒有及時報到,學校會聯繫我的緊急聯絡人,甚至聲稱要進行宿舍檢查,以確保我的安全。例如,根據我的電子郵件記錄,我曾因為沒有發送報到郵件而被警告將會進行宿舍檢查的日期包括 12 月 8 日、12 月 14 日和 3 月 1 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2:04 AM #

Foundation經歷14 有一天我完全忘記了要發送這封「我沒問題」的電子郵件。(基本上,每天的這封郵件內容就只是寫:「Hello,今天一切如常,全名」,然後就沒了。)於是我半夜三更才睡著。顯然,老師沒有收到我說自己一切安好的郵件後,很快就早上又發了幾封郵件過來詢問我,但我仍然繼續睡覺。那天我本來就沒有課,老師很明顯知道這一點,所以我根本沒在意學校的事情,直到大約下午兩點鐘,我還沒有回覆學校的郵件,還在睡覺。 最終,學校的人真的打了電話給我媽媽,確認我是否安全,然後我媽才把我叫醒,告訴我學校的人打電話給她,說我沒有發郵件給他們,然後我媽媽再跟他說我現在很安全,只是還在睡覺。真的是超級瘋狂。可能因為我不住在宿舍,他們才會拖到那麼晚才聯絡。如果我住在宿舍的話,他們可能早就進來找我了。這也讓我體會到住在學校宿舍的缺點之一,就是隱私完全沒有保障,雖然他們說是為你好。 發生了這些事情之後,由於學校強制要求我每天早上 9 點前發送報到郵件,我後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晚臨睡前才發送。有時候甚至凌晨一兩點才發,反正技術上來說,這仍然算是當天的報到。他們也沒明確規定,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2:06 AM #

Foundation經歷15 例如必須早上 6 點之後才可以發送,所以這樣做既能讓我熬夜,也能讓我早上 9 點後才起床,完全沒有影響。 即使在 Reading Week期間,我依然需要向學校匯報行蹤。學校會在這段期間來臨的幾個星期前發送郵件給我們,強制要求我們回覆,詢問我們到底是留在英國,還是會返回自己的國家。如果選擇回國,還需要提供詳細的航班資訊,包括搭乘哪一班飛機離開,以及哪一班飛機回來。等我們回到英國後,還得再發一封電郵向學校報到,整個流程極為繁瑣。 但當時的我根本沒有打算離開英國,所以在 Foundation 課程結束之前,每次收到這類電郵時,我都直接回覆說自己會留在英國,省去一大堆麻煩。 但當天我只是打算聽聽就算,因為我根本不是住在宿舍,而是和家人一起住。他們雖然知道我的住址,但也不可能擅自進入我家。更何況,我姐姐也是這間大學的學生,甚至有些老師早在幾個星期前就已經見過我的家人,清楚知道我並不是一個人獨自來到英國,也不需要聘請任何第三方監護人。 即使他們表示可能會進行宿舍檢查,我也不會擔心,因為那根本不關我事。我媽媽會好好照顧我,根本不需要他們來操心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8:35 AM #

Foundation經歷16 然而,當老師繼續詳細說明規定時,有一位同學在聽到「只要年滿18歲,就不需要再每天發送電郵確認安全」後,立即表示自己明天就滿18歲,而今天是他未成年最後一天,因此才需要參加這場講座。但既然他明天起就完全不受這項規定約束,甚至連一封電郵都不需要發送,他便直接向老師詢問:「那我現在可不可以離開?」 然而,老師並不允許,堅持要求他留下來聽完整場講座,引起其他同學在旁笑。 至於我,則完全沒有辦法,因為我的生日在七月,而 Foundation 課程五月才結束,這意味著在課程結束之前,我都無法擺脫每天發送電郵的要求。 當天,他們的點名方式相當簡單,就是將一張紙從學生之間傳遞,讓大家依序填上自己的名字。我當然也照做了,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聽完之後並沒有認真對待這件事,也沒有打算真的發送那封「我很安全」的電郵,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說,我住在家裡,家人一直在身邊,根本沒有必要每天報告自己的狀況。 然而,到了第二天上午九點過後,我就收到了學校老師的電郵,內容指出我當天沒有報到,詢問我是否有事,還問我昨天是否有參加他們的講座。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8:35 AM #

Foundation經歷17 更誇張的是,他在電郵裡當我昨天根本沒有出席一樣,重新詳細地解釋了一遍規則。 問題是,學校完全可以透過昨天的點名紀錄來確認我確實有出席,卻仍然這樣問我,令我覺得相當無謂。我看到這封電郵後,只能夠回覆說:「我沒事,我昨天的確有出席。我以為我不需要像其他同學一樣發送這封電郵。」但可惜的是,他們即使知道了這點,仍然堅持要我每天發送確認電郵。 這要求讓我覺得極度無謂,根本沒有任何實際幫助,反而只是無意義地增加了我和他們的工作量。而且,從這封電郵來看,就算我昨天沒有去參加講座,他們也還是會發電郵來重新解釋一次規則——換句話說,從一開始,我根本不需要特意去學校聽這場講座?結果只是白白浪費了車費和體力,更何況當天還在下雨。 總括而言,當時因為我未滿 18 歲的關係,讓我面對了許多額外的麻煩,也經歷了不少和其他同學截然不同的事情。這種情況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而這些麻煩究竟是好是壞,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特別是學校提供的監護人,在我之後經歷的三件 Foundation 重大事件中,都有牽涉其中,這讓整件事變得更加複雜。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8:46 AM #

Foundation經歷18 再回到第一天上學的經歷,多虧了我姐姐的提醒——因為她就讀於同一所大學,所以她曾經提醒我,記得要先在學校的某個網站上傳個人照片,這樣學校才能利用這張照片製作學生證,讓我能夠順利進入圖書館,不需要等到開學後,等我在學校被別人提醒後才去辦理。 我第一天的課程其實只有一節課。下課後,我直接走到學校的接待處,成功在第一天就拿到了學生證。 走出學校門口的那一刻,我感到十分激動,忍不住自拍了一張,還特意拍了學生證的照片。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終於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身份。回想起來,我在中學時並沒有完成中六的課程,而是選擇了退學。在這張學生證到手之前的十幾天,我的身份只是個失學、無業的小學畢業生。 一路走來,我花了接近兩年的時間,付出了很多努力,終於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這刻的成功感是非常特別而深刻的,對我而言,這是種榮譽。然而,剛來到這個新環境,我還沒有朋友,這份感動滿足,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但我知道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前方的路仍然未知。 開學第一天沒認識朋友,也沒打算認識朋友,而是自閉地在校園和建築物前拍照。拿著學生證去和學校建築物自拍。拍完照後,我獨自回家。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9:10 AM #

Foundation經歷19 更糟的是,到了晚上我才發現,當天上學時因為粗心大意,不小心把我的 IG 限時動態發錯了帳號,誤發到小學和中學時期使用的帳戶,而不是在中四事件後才新開的私人帳號——那個曾經用來記錄考完 IELTS 感想的帳戶。結果,由於這篇動態已經放了好一段時間,我的小學同學也看到了,這完全不是我原本想要的情況,令我感到非常尷尬。 我不知道他們看到後會不會覺得奇怪,畢竟在他們的認知裡,我應該和他們一樣剛升上中六,但我卻突然發了一張大學石碑的照片,還寫著「第一天上學就下雨了」之類的內容。這樣一來,他們或許會疑惑,明明我應該還是個中學生,為什麼已經在大學?不過,許多多年沒聯絡的同學並沒有主動回覆我的限時動態,也讓我更摸不清他們的想法。 其實,在中五之前,我的 IG 限時動態都是發在這個舊帳號上的,但後來我開始想發一些與中學同學相關的內容,又不想影響小學同學,當時就將他們全數隱藏了。後來我離開後,覺得反正不會再用這個帳號發文,也就沒有再繼續story隱藏他們。 沒想到,這次的錯誤反而讓事情變得像我是在「炫耀」,他們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看到我的動態,

Posting Time: Feb 03, 2025, 09:10 AM #

Foundation經歷20 居然就是我宣布自己去了英國。當下我當然感到緊張又尷尬,急急忙忙把那些照片都刪除了,這也破壞了我當初比較想低調的意願。 即使在另一個帳號上沒有發錯限時動態,但我仍然忘了先移除自己的個人資料。那個帳號我是直接發了貼文,把放學後與學校建築物的合照,以及我的學生證照片都上傳了,而學生證上的個人資料完全沒有遮蔽,很容易導致個人資訊洩漏。我過了很久才發現這個問題。 現在回想起來,我幸好已經將那些帖子收進典藏裡,基本上沒人能再找到它們。雖然那張照片中包含的個人資料已經失效(因為卡片過期了,只係包含that一年),但我還是不打算把它們重新公開,畢竟這樣的東西放出來也沒有任何好處。 第1天下午,我為了那一個小時的課,特地花了車錢回到學校,感覺非常浪費。於是我心想,既然接下來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有Zoom直播課程提供,我乾脆不再回去學校了,留在家裏觀看好了。 於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也就是我原本計劃作為正式第一天上課的這一天,我準時點進學校提供的 Zoom 連結,卻發現老師根本沒有開啟會議室,最後他們還是只以實體授課的方式進行,導致我完全無法聽到任何內容。 Foundation經歷21 我在 Zoom 裡等待了十幾分鐘,發現老師依然沒有開會議,只能無奈退出。後來我才知道,因為這一天我沒有到校上課,結果錯過了大量基礎內容,第二天的內容主要是分班,只會有十多二十人一起再同一個課室,老師會講解這科的內容,例如考試安排,更為重要的,這是第一次我們可以認識到接下來一起上課的同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認識朋友,但我卻完全錯失了,失去了先頭優勢,對後續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那天的出勤記錄裡應該也不會有我的名字,但因為是歡迎週的活動,不會計算出勤率,這就算了。這安排讓我感到有點糟糕。 到了第三天,沒任何實體課,只有zoom會議,基本並沒有什麼特別有趣的活動。主要內容只是一些基礎性的介紹,例如介紹學校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英國的文化背景,或者分享一些當地活動的資訊。 歡迎週的活動只有第一週的頭三天,這天之後就結束了。 到了第四、第五天,就已經進入了正常上課的日子,不過大部分課程還是要等到第二週才正式開始。所以,星期四和星期五這兩天,其實每天只有一堂兩小時的英文課,而且這次完全是實體課,真的必須回到學校上課。

Posting Time: Feb 07, 2025, 10:58 AM #

Foundation經歷22 到了第四天,我下午一點才回到學校。基本上,第一個星期老師們主要都在介紹這門課程接下來的內容和安排。然而,對我來說,這一天的重點並不是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而是人際關係方面的事情。 明顯地,其他同學早在第二天就已經互相見過面了,但我直到第四天才正式與他們會面。我懷疑他們早就完成自我介紹,而我則因此遲了一步,顯得有些突兀。那天我到教室的時間稍微晚了些,但還沒遲到,結果只剩下寥寥幾個座位可以坐,於是我隨便找個位置坐下,也沒能主動選擇坐在任何看起來像是香港人的人旁邊。 上課後,英文老師說雖然我們可能早在第二天返校時就已經互相認識並完成自我介紹,但他今天才正式見到我們,尤其是他並非負責科學科的那位老師。於是,他要求每個同學都做一次自我介紹,按照順序來,介紹內容包括自己來自哪裡、讀什麼科目,因為英文課堂上有修讀不同科目的同學一起上課,不只是電腦科的同學。這大概是一種破冰的方式。 從此,我大致也知道大家的背景,以及有多少位大陸同學、是否有台灣同學,還有是否真的完全没有本地人。於是我們輪流自我介紹,有人來自中國大陸,有人來自日本,輪到我的時候,我說自己來自香港。

Posting Time: Feb 07, 2025, 10:58 AM #

Foundation經歷23 在我介紹完之後,又有多人聲稱自己來自香港,而且接下來的三個人都坐在同一位置,顯然他們早就互相認識,而我只是唯一一個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的人。但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熟絡起來,似乎對要不要進一步認識我並不怎麼積極。 於是,我知道班上有兩位大陸同學和另外三位香港人,之後大部分同學都來自中東國家,例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或巴林,其中多數都是沙特阿拉伯的學生,完全沒有英國本土人。 兩個小時轉眼即逝,放學的時候,我也想和其他香港人交朋友,但當時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勉強講話。由於座位的關係,當我走出課室時,那三位香港同學正好走在我前面。而當時的我並不想這麼快就認識來自其他地方的人,我只想先認識香港同學,打好基礎再說。 於是,我嘗試靠近他們,剛好走到樓梯口時,他們三個正在互相交換 Ig。但我管不了那麼多,機會已經過去了一次,我在他們還在交換ig沒來得及反應我到來之前,趕緊上前,非常不適宜地對他們說:「Hello,我也是來自香港的,可以加一下 IG 嗎?」 然而,他們並沒有很熱情地回應,只是沒有多說什麼,也許是嚇到他們了,他們被我這樣的開場白感到驚訝

Posting Time: Feb 07, 2025, 10:58 AM #

Foundation經歷24 我們就直接在樓梯上互相輸入彼此的 IG 名字,互相發出好友請求,然後就沒有了然後。整個過程中,幾乎沒多聊幾句,感覺有點尷尬。加完 IG 後,我們便直接各自離開,毫無後續交流。 我想,我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很差——整個過程沒怎麼說話,卻突然主動要求加 IG,感覺像是想快速建立關係,卻又不夠主動投入對話。而且,在樓梯上由於他們三個平排走在一起,我只是站在旁邊一起走下樓梯,結果最後只加了其中兩個人的 IG,完全忽略了另一位香港同學,也沒有跟他講話。對於自己的表現,我感到非常不滿意 更糟糕的是,加完 IG 之後,我完全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回到家後,我也不懂得主動發訊息去打招呼,甚至連一句 「Hi, be friend!」 都沒有說。總之,加了 IG 之後,感覺就像沒加一樣,完全沒有實際交流。 即使當晚他們其實有主動一點,例如點讚了我第一天返學的 IG 貼文,甚至連我中學退學的貼文也有點讚。雖然可以說他們表現出了一點善意,但我卻完全沒有作出任何回應。顯然,我這種認識朋友的方式極為糟糕,甚至可以說是差到不能再差。

Posting Time: Feb 07, 2025, 11:19 AM #

Foundation經歷25 到了第五天,我下午兩點回到學校。實際上,我已經不太記得當天做了什麼,應該是不太重要的事。而且可以確定的是,我並沒有再與那些香港同學交流。 不過,我的印象中,那三個香港同學依舊上課坐在一起,互相溝通、進一步熟悉彼此,而唯一沒有融入這個圈子的,就是我。 關於這部分的情況,我會在這個系列的最後,總結全年經歷時再詳細討論。整體來說,這確實是一段不太理想的經歷。當時的我不懂得如何主動結識朋友,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後來,在大學一年級下半年之後,我才開始慢慢改善這個問題。 關於前六週的內容,在另一個系列裡已經提及過,基本上都是一些我在初中時已經學過的東西,因此這裡就不再贅述。 到了第五週的學習階段結束後,第六週便是所謂的 Reading Week,這一週完全沒有課堂,只需要完成一些指定的作業。 到了 11 月,也就是第六週結束後,便正式進行分班課程,不再是籠統的「科學」課。從那時起,我不會再與那三位香港同學一起上課,因為他們當中沒有人跟我一樣都是選修電腦的,只記得他們有一個讀生物科。 具體來說,例如選修電腦科的同學會繼續專注於電腦相關的課程,

Posting Time: Feb 07, 2025, 11:19 AM #

Foundation經歷25 而選修生物科的同學則會專注於生物相關的課程,以此類推。從那時開始,我們除了英文課之外,同學便不會再有共同的課堂,而且,在分班後,還有機會認識其他同學。因為在學習「籠統科學」的階段,老師並不會把同一科的學生集中在同一班,而是分散到不同的班。因此,經過分班後,我們會遇到一些之前從未見過的同學。對我來說,這是另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藉此認識新朋友。這部分的經歷我會在最後的總結時再詳細提及。 在第六週之前,儘管前幾週的課程內容相對無聊,但到了大約第四週時,老師告訴我們,需要開始進行小組作業。我們的任務是四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份 PowerPoint 簡報,並在最後一堂科學課上進行 公開報告。 這次分組的方式是由學校統一安排,通常會將四名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分成一組(不會所有組員都來自同一科,儘管偶爾可能會有一兩位同學來自相同的學科)。 老師的原意是,由於我們四個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因此需要 內部討論報告的主題。這個主題應該與我們四個人的學科領域都有所關聯,然後我們各自從自己所學的專業角度,分析這個主題的應用與重要性,並最終共同完成報告。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1:49 PM #

Foundation經歷26 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很難確定應該選擇什麼主題來做這個小組專案,因為我們雖然知道彼此的專業方向,但並不熟悉對方的學科內容,也不確定該如何選擇一個對所有人都有意義的題目。 我們這組共有四個人,其中兩位是修讀電腦科的學生,包括我自己,另一位則是一名來自中東沙特阿拉伯的同學。不過,當時我並不認識他,直到第六週分班後,我們才開始一起上課。另外一位則是來自中東的女同學,但我已經忘記她具體來自哪個國家,她是修讀醫科的。最後,還有一位恰巧是香港同學,他似乎是修讀物理或化學。我對這位香港同學有點印象,因為在開學第一週時,我曾經成功加到他的 ig,因此我們四人便組成了一個 IG 群組。 這次小組專案其實是我到英國後參與的第一個 group project,本來我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來結交朋友,儘管之後可能不會再一起上課。例如,那位香港同學,雖然他很早就點讚過我的 IG 貼文,但我卻幾乎從未主動與他交談,態度依然冷淡,就像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一樣。 而那位來自中東的電腦科同學,既然我們在同一個學科領域,本來應該趁這個機會好好合作並建立友誼,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1:49 PM #

Foundation經歷27 我卻沒有積極把握這個機會。甚至到了 11 月,我購買電腦零件來組裝電腦時,還特意發了一張 IG Story 記錄過程。那位中東同學看到後主動回覆我的 Story,說他很羨慕。但即便如此,我也只是隨便回覆了一兩句,並沒有進一步與他交流,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建立友誼的機會。 回到這個專案本身,當我得知最終需要在眾人面前進行公開匯報時,我感到非常緊張。畢竟,我的英語並不好,尤其是在中學時期,我的英文程度非常差,連 IELTS 分數也不高,因此根本沒有信心在台上發表。 至於專案的選題,當時我們所有人都提不出一個明確的題目,因此最後由那位讀醫科的中東女同學提出,她建議研究與 DNA 有關的主題。顯然,DNA 是與醫學相關的,但她表示 DNA 其實與我們的電腦科也有一定關聯。當時的我對這個概念完全陌生,畢竟那時候我還不知道 Google AlphaFold 這類技術的存在。不過,在她提出這個想法後,我簡單地上網查了一下,發現 DNA 確實與電腦科有關,於是我表示同意。另一位中東的電腦科同學也覺得可以,而最後,香港同學也同意了這個題目。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1:49 PM #

Foundation經歷28 確定好題目之後,我們便建立了 PowerPoint 文件。這個專案有個好處,就是每個人只需要負責自己科目的部分,基本上不需要太多溝通。只要每個人在 PowerPoint 上填寫自己負責的內容即可。 不過,我還是需要和另一位中東同學多加溝通,因為我們選修的是同一個科目,因此我的內容不能與他重複。然而,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 PowerPoint,最初開始動工的也只有那位中東女同學和我,其他同學完全沒有修改文件。 結果,到了快要交稿的前一兩天,那位中東同學才突然來找我,問我介不介意把部分內容讓給他,因為我已經把能說的部分都寫完了,導致他沒有什麼可以講。他會再額外找一些資料,但希望能分走我部分的內容來講。我當然同意了,反正這個題目本來就比較具體,在電腦科方面可討論的東西本來就不多。最後,我們兩個人只好重新調整內容,結果導致我們講的部分變得更少。 荒謬的是,就在我們準備要報告的前一晚,大概十點、十一點的時候,那位香港同學突然在 IG 群組裡冒出來,問大家要不要修改題目,因為他發現自己找不到他那科這方面的資料。他這時候才開始動工,距離報告時間不到12小時,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1:50 PM #

Foundation經歷29 我看到了也完全不想理會。況且,其他同學也完全沒有回覆他,可能早已經睡了。即使是這種合作程度不高的專案,大家依然是到了截止日期前才手忙腳亂,一團糟。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查看文件時才發現,那位香港同學是自己強行找了一些資料出來填充內容的。雖然我完全不清楚他負責的部分到底在講什麼,也對內容不太熟悉,但總之,他最後還是自己把那部分完成了。 當大家在學校見面時,老師詢問各組是否有願意主動上台報告的隊伍,否則就會由老師依次點名。不過,由於我們到學校後是隨意入座,並沒有坐在一起,那位香港同學便在 IG 群組裡詢問大家是否想自願報告。我回覆說可以,但其他兩位同學都沒有回應,最後我們只等老師點名才上台。 至於我的報告部分,當時我緊張得連自己說了些什麼都記不清楚,而且根本不太了解這個題目的實際內容。如果現在你問我當初PowerPoint上寫了什麼,我唯一記得的就是這份報告和 DNA 有關而已。 從此之後,這個小組便完全沉寂,再也沒有任何交流。在專案完成後,我們之間也沒有進一步的對話或聯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次小組合作並不算成功,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沉悶且低效的經驗。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1:50 PM #

Foundation經歷30 到了十月,正如我在另一個「中學系列」中提到的,我的中學同學暗中搞我,而當時我還在適應英國的生活與學業,內心相當緊張,完全沒想到他們這麼快就開始搞事,而且還不讀書。 就在這些中學同學對付我的前一天,我透過家姐的邀請,第一次參加了大學的學會活動(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參加攝影學會)。由於我沒有相機,便向媽媽借了一部來使用。這次活動的地點是 Brighton 碼頭,大家約在那裡集合,一邊欣賞日落,一邊步行前往 i360(目前已經倒閉但可能會重新開放的觀景塔)拍照。 由於我與家姐已經算是彼此的「夥伴」,加上我們已有一年多沒見面,這次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邊走邊深入交流。因此,即使到達 Brighton 碼頭時,看見攝影學會的其他成員都帶著相機,我們也沒有主動去認識新朋友或用英語交談。我們兩個人一起交流就已經足夠了。 此外,那次活動時,我還從未試過從 Brighton 碼頭步行前往 i360,雖然現在騎單車只需五到十分鐘就能到達,對那一帶區域非常熟悉,當時我們是慢慢徒步,跟著攝影學會的主席一路前行。沿途,我與家姐一直用中文交談,享受這段難得的時光。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6 PM #

Foundation經歷31 在我們兩個人一路走著的途中,突然有一名女生走過來打招呼,說了一聲「Hello」,而且是用廣東話。這個人,正是我之前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過的——當時我認識的另一位應該也是 INFJ,並且有寫部落格的香港女生。 她簡單地做了自我介紹,而我們一路走著,因為當時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十分舒適的沙灘,那天天氣也特別好,特別適合交流。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自我介紹時提到自己是主修英國文學的,而且曾經在台灣的國立清華大學就讀過。後來我上網查了一下她的背景,才發現她還精通日文,並曾參加日本英國學生聯會的活動,總之就是一個背景相當強的人。 當天,她帶了一台菲林相機來一起拍照,和我們不同的是,她拍完之後不會立刻看到成果。而當天我帶的相機並不適合拍日落,因為它主要擅長拍攝遠距離的景物。她對我的相機很感興趣,而我也對她的菲林相機感到好奇。當然,現在好像有越來越多女生突然開始喜歡拍菲林照,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然後,我們也互相自我介紹,說明自己所就讀的科系。之後,整個行程我們都一起同行,整體而言,溝通還算順暢。不過,由於我在中學時期幾乎沒有與女生交流過,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6 PM #

Foundation經歷32 所以當天我也沒有特別主動,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姐姐在和她聊天,而我很少插入話題。說實話,我真的不太懂得如何與異性交談,所以一直沒怎麼主動發言。 當我們走到 i360 時,學會主席將我們全部人聚集起來,準備拍一張合照。於是,她站在我們附近,一起入鏡。拍完合照後,我們沿著原路走回碼頭,活動也正式結束。就在最後解散的時候,那位女生主動來找我們,並且向我們要 InstagrAM。我當時有點意外,沒想到她竟然想保持聯繫。這也是我來到英國之後,第一次有人主動向我要 IG,不包括因為工作而認識的組員。顯然,這代表這位女生是真的想和我們做朋友,只是我們當時都沒有特別主動而已。 但說實話,那時候我的 InstagrAM 帳號真的沒什麼可見人之處,只有二十幾個追蹤者,而且當時的我根本不懂得如何結交新朋友。即使對方再怎麼主動,我也毫無反應。當然,另一方面,我也覺得自己不太可能與對方成為朋友,因為他實在太有文學氣質,而我自認與這類人沒有太多共通點。雖然對方並不介意主動接觸我們,但我本人始終難以產生交集。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6 PM #

Foundation經歷33 所以,即使加了 IG 之後,我也沒有怎麼主動聯絡她,直到 2023 年年底,我看到她突然在 IG 上公開不斷自責,瘋狂批評自己,情緒低落到一個極點。我才傳訊息鼓勵她,跟她說加油,並順便祝她 2024 年新年快樂。但在那之後,我也沒有再聯絡過她,後來發現她似乎已經回到香港了,於是只能心底裏祝她好運。 這次活動結束的第二天,我把那張合照上傳到 IG story,結果就在同一天,被我的中學同學攻擊了。 到了 10 月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學校的學會相比其他大學來說真的非常敷衍。許多學會在 9 月辦了一兩場活動後就草草收場,形同虛設。攝影學會自那次活動後就再也沒有舉辦類似的活動,也幾乎沒有什麼值得參加的活動。即使是其他學會,也已經沒有什麼讓我感興趣的活動了。 之前聽姐姐提過的行山學會或日本學會,我最後也沒有參加,因為他們的活動並不適合我,而且這些學會在 11 月之後基本上也沒怎麼認真運作,活動越來越少。尤其是攝影學會,在 11 月之後幾乎完全消失,像是直接解散了一樣。直到現在 2025 年 1 月,我寫這篇文章時,它依然沒有復辦。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6 PM #

Foundation經歷34 雖然名義上每年仍然有攝影學會的存在,但他們根本不會舉辦活動,或者只是辦一場活動就草草結束,實際上變成某些學生用來累積公益時數、獲取獎項的工具。 當然,也不能排除大家真的很忙,沒有時間去組織活動,畢竟我自己現在 Year Two 也忙得要命,又要找工作,又要學開車,還有一堆 Group Project,哪還有時間去參加學會活動呢? 所以,在 Foundation 這一年裡,我都沒有再參加任何學會活動。直到大學一年級時,我才參加過一次太空學會舉辦的電影活動。那次活動是在晚上,大家聚集在學校一起觀賞了一部電影。然而,這也是該學會唯一舉辦的一次活動,之後便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消息。就連最基本的觀星活動,比如在學校旁邊的公園一起觀賞星空,也從未舉辦過。 到了大學二年級時,太空學會的活動甚至開始收費,我因此也沒有參加。 至於香港學會,我剛到英國的時候,這一年學校是沒有香港學會的。這間學校曾經有過香港學會,但在我就讀 Foundation 的那一年並不存在。直到下學期的某一天,我突然在 IG 上看到學校裡又出現了香港學會的帳號。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6 PM #

Foundation經歷35 不過,他們並沒有正式在學校學生會的網站上註冊,所以我懷疑這群人只是自己組成一個小圈子,自稱為「香港學會」,而並非真正的官方學會。 我沒有參加這個香港學會,因為我發現他們的活動並不太正經,幾乎都是去酒吧聚會。而且從他們的活動照片來看,感覺並不是我會想參加的類型。當然,之後幾年的香港學會情況更加糟糕,雖然每一年的負責人都不同,但整體來說並沒有什麼改善。 我個人比較傾向認為,當年的香港學會可能是與某些酒吧有利益關係,因為他們時不時會在 IG 上幫某些酒吧打廣告,並且所有的聚會活動都在這些酒吧或特定的活動場地內舉行。他們還會收取入場費,讓人感覺像是在從中抽傭,而不是單純為了讓香港學生有一個聯繫和交流的社群。整體來說,這個學會幾乎沒有舉辦過什麼真正有意義或正經的活動。 我們學校也不像其他大學那樣有兩個香港學會,例如分為「香港學會」和「香港Pass」,一個比較正經,另一個則較為隨意開放。 在十月末的第五週學習階段結束後,適逢週末便是英國的煙花節。由於我沒有相關經驗,但我姐姐曾經歷過,她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直到這個時候,我才得知, Foundation經歷36 原來在英國是合法購買及燃放煙花的。我姐姐還在超市以極低的價格——僅一英鎊——買了一包仙女棒回來給我玩,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親自燃放煙花。 在煙花節當日,我們在家中的露台一起玩仙女棒,享受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的露台位置極為方便,可以清楚看到附近的英國當地人燃放煙花。的確看其他普通人自己放人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這種體驗比在香港還要精彩,因為在香港,煙花通常只會在特定地點施放,例如維多利亞港,但在英國,煙花是由民間自行燃放的,因此在視野所及的任何角落,都可能突然出現煙花綻放的景象,場面非常壯觀。有時在左前方的山頭上突然炸開一朵煙花,轉眼間又在右側近距離的位置綻放另一個,甚至就在我眼前爆炸,這種感覺相當震撼,也讓我對英國的煙花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我姐姐並沒有建議我前往 Lewes參加活動觀看有組織煙花,因為當天沒有巴士,也沒有火車,無法順利抵達。於是,我們選擇留在家中,透過直播觀看煙花節的盛況。 到了第七週開學後,我才發現只剩下英文課還能見到之前一起上課的部分同學。而在其餘的課堂上,我也認識了一些之前沒見過的新同學,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7 PM #

Foundation經歷37 一起修讀電腦科。關於交朋友的部分,最後會再詳細說明。 至於出席率,在頭六週期間,我維持在 100%。第六週之後,當 11 月 15 日成績單準備好時,有一天我們需要與個人導師會面。這位個人導師每六週會更換一次,雖然有時可能不會更改,但理論上應該是每六週更換一次。由於在頭六週時,我還未正式開始修讀電腦科,因此個人導師並不是與電腦科相關的人。 在一對一的會面中,每人大約會有 15 分鐘的時間,他會打開電腦,查看每個人的 PDF 成績單,與我討論我的學業表現,並提供一些改進建議。 當他剛結束與前一位同學的對話,然後打開我的成績單時,他看到我的出席率是 100%,立刻感到非常驚訝,隨即稱讚我很厲害。我便回應:「對啊,沒錯,我就是 100% 出席率。」(事實上我在迎新週的第二天根本沒去上課,但顯然這對記錄完全沒有影響。)他的表情流露出難以置信的驚訝,似乎沒想到會有一個這麼「乖」的學生每天都來上課。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我到底是認真,還是有點傻呢?畢竟,他這樣也就代表大多數同學都不會全勤出席,只有我每天都到校。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07 PM #

Foundation經歷38 當時成績單上並沒有顯示具體的分數,因為我們還未進行正式考試,唯一可能會有成績的是科學課,因為這課有一次presentation。 成績單上的評估系統以顏色來代表學業進度,就像我小學小六升中學時拿到的「Banding 紙」一樣——綠色代表通過、黃色代表需要關注、紅色則是不合格。而我頭六個星期的三門課程——英文、數學和普通通識科——全都是綠色,表示沒有任何問題。 在 11 月初的第七週開學後,又開始了另一個為期六週的課程。六週後便會進入考試階段,巧合的是,這個階段剛好在 12 月中結束。而在聖誕節前的一週,也就是第一學期的第 13 週,正式進入考試週。12 月的冬季考試安排在聖誕節前進行,而其中最讓我緊張的,無疑是數學考試。 我在中學時的數學能力並不算好,所以上課時,即使我每天都記筆記,老師也很細心,每天上課時都會巡視過來問我是否理解,若我不懂,也會主動向老師請教。然而,儘管如此,我仍然對這次考試感到擔憂。 我在中學時的數學能力並不算好,而當時的數學對我來說已經有一定難度。如今在英國,數學的難度應該會更高,因為這裡的課程已經是更上一個級別。而且,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22 PM #

Foundation經歷39 理論上其他同學都是完成中學課程後才來讀這個課程,但我並沒有讀中六,因此,相較之下,我掌握的知識應該比他們少。 此外,數學課已經不再是籠統的科學內容,而是專門教授與電腦科學相關的數學知識,例如邏輯閘(Logic Gates)和矩陣(Matrix)。當然,也少不了高中數學的常見課題,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負 b 加減開方 b 平方減四 ac 再除以二 a”)。這些內容顯然在電腦科學領域中極為實用。 幸運的是,我對一元二次方程並不算完全陌生。在中五時,我曾經下過不少苦功,努力向同學和老師請教解題方法,並透過觀看 YouTube 教學影片來學習,這些努力並沒有白費,使得這部分對我來說相對沒那麼困難。然而,與班上來自中國大陸的同學相比,他們接受過更高難度的數學訓練,對這些題目可說是輕而易舉,而我卻已經感到吃力。 尤其是矩陣,這對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內容。而邏輯閘則相對容易一些,只要記住各種符號的代表意義,並學會如何將它們組合起來推導結果即可。但當我上網查詢矩陣的相關資料時,才發現它原來是香港 DSE 數學延伸單元 2(M2)的範圍,

Posting Time: Feb 08, 2025, 07:22 PM #

Foundation經歷40 比我中學學校有開辦的 M1課程還要難。 我根本連 M1 都沒有讀過,更不用說 M2 了。我必須更加努力去溫習,甚至開始觀看那些我從未想過自己會看的 M2 數學教學影片,以彌補自己的知識缺口。 所以,上課時即使我每天都認真記筆記,並且努力做題目來測試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內心仍然充滿壓力。尤其是,我不想好不容易來到這裡,最後卻因為學業跟不上而無法升上大學,讓過去那麼長時間的努力白費。對我而言,這裡的課程雖然不算容易,但至少我已經成功踏上英國的求學之路,絕對不想在第一次考試時就失敗。 幸運的是,我的數學老師非常細心,每天上課時都會在教室內巡視,主動過來詢問我是否理解課程內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我也會把握機會向老師請教。然而,即使有老師的幫助,我仍然對這次考試感到擔憂,擔心自己的準備是否足夠,能否順利通過,取得理想的成績。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12:13 PM #

Foundation經歷41 我對這位數學老師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歷,是有一天在課堂上,老師教完內容後我仍然完全不明白怎麼做。整堂課我都聽得一頭霧水,尤其在中途某個部分沒有跟上之後,後面的內容更是完全理解不了。放學時,我鼓起勇氣去問老師該怎麼做,雖然我馬上還有另一堂課,但我還是決定問清楚。 老師很細心地在我的筆記本上,一對一地教我。他不但親自示範步驟,還特別指著黑板,告訴我每一步該用哪個公式,解釋清楚每個細節。最後,他還讓我做一道練習題來確認我是否真的懂了。整個過程大約花了15分鐘,雖然我因此遲到了下一堂課,但這短短的時間讓我徹底理解了整個概念,從原本一點頭緒也沒有,到完全掌握,讓我深深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與耐心,他絲毫不覺得麻煩,只是單純想讓我明白。 到了12月19日舉行的數學科考試,結果卻出乎意料地簡單。即便如此,我還是很擔心自己會因為不及格而無法升上大學,導致自己陷入困境。不過,我發現有些不是讀電腦科的同學,覺得試題太難,看完題目後直接放棄作答,甚至趴在桌上睡覺。我不確定他們的試卷是否真的比較難,畢竟我們修讀不同科目的人用的是不同版本的試卷。 Foundation經歷42 但我不太相信我們的版本會比他們的簡單多少。 考試結束後,當我走到走廊時,隨便和上海同學聊了幾句。上海同學覺得這次考試非常簡單,自信地表示一定能考到80分以上,絕對沒問題。 或許香港的教育標準本來就偏難,就算我對 matrix,這部分不熟悉,因為考試中相關題目不多,所以即使最後做錯了,影響也不算太大。大部分其他題目我都做對了,因此我並不擔心會不合格。最終,我輕鬆地以不算低的分數通過了考試。 到了翌年一月成績單發放的時候,我回顧了第一學期第七週至第十三週的表現。在三科主要科目中,有兩科的成績一模一樣,都是77%,分別是數學和電腦科。英文成績也差不多,但有一些變化。同時,我的出席率從原本的100%下降至99%。 在另一份成績報告中,我的總體表現被標示為綠燈,代表狀況良好。然而,英文科卻被標示為黃燈,顯示需要改進。這主要是因為早前提到的英文網上考試期間,系統故障導致我未能正常作答,必須安排重考。但當時重考後的分數學校尚未更新,於是系統自動當作我那場考試得零分,拉低了成績。同樣出現考試機件故障的上海朋友情況更糟, Foundation經歷43 他的英文科被標示為紅燈,代表表現嚴重不合格。但我一直不明白為何在相似的情況下,我被標示為黃燈,而他卻是紅燈,感覺對他的評分更為嚴苛。 儘管最終成績未能像一些上海同學那麼高分,但我對結果仍然感到滿意。 自此之後,直到我升上大學一年級之前,我就再也沒有上過數學課了。 這次考試週只有兩場考試——一小時的數學科和兩小時的電腦科選擇題考試,讓我有較充裕的時間準備。 至於另一場電腦科考試,我腦海中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記憶中,應該只是老師要求我們在課室內用電腦作答,然後他在課室內來回巡視,以確保沒有人作弊。不過,這場考試我完全沒有出貓的必要,因為考卷內容主要是一些中三程度的ICT電腦基礎知識,根本沒有涉及任何編程相關的題目,所以應付起來算是輕鬆。 考試結束後,便迎來聖誕節假期。這次假期接近一個月,直到翌年1月16日才開始第二學期。放這麼長的假讓我有不少時間好好休息,同時也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作準備。 當時,我特別關注大學第一年的宿舍安排問題。正如我在其他系列中提到過,我一直認為升上大學後,住校是必不可少的, Foundation經歷44 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大學生的生活氛圍,也是一個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從小到大,我聽過無數人說大學生涯最難忘的就是宿舍生活,我也一直認為只有住在宿舍,才能感受到那種真正的「大學生feel」。 然而,當我在學校的宿舍網站上嘗試申請來年的宿舍時,發現需要填寫 UCAS Number。但我並沒有這個編號,因為我從未報考英國的 A-level。這讓我擔心會影響到宿舍申請。於是,我發電郵詢問學校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無論是向 foundation 部門還是直接聯絡學校宿舍部門,他們都無法給我確切的答案。 當時,我的導師跟我說,在一月討論這件事其實太早了。我朋友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都被導師這樣回應。但我實在無法等,因為我家的租約是簽一年,早在8月10日我從香港飛來英國的時候就已經簽訂好。租約會在8月到期,而業主和中介早已問過我們是否打算續租。根據合約規定,我們必須提前半年通知是否續租,否則業主有權在租約到期後把房子租給其他人,甚至可以安排人來看房。這樣就算是八月才過來看房的人,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這間屋是否合自己心意。 Foundation經歷45 這件事讓我感到相當緊張,畢竟住宿安排會直接影響到日後的學習和生活。經過與家人討論後,我最終決定在大學一年級時不住學校宿舍。其實,剛來英國、開學前,我曾參觀過姐姐的宿舍,覺得環境非常舒適、美觀,而且氣氛輕鬆愜意。當時我真的很希望能有相同的體驗。 但考慮到現實情況,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如果最後申請不到宿舍,我真的有可能面臨無家可歸的窘境。另外,如果我選擇搬進宿舍,家人就需要另找地方搬家。因為在 foundation 這一年,我們三個人是一起住的,如果我搬走,他們就得換成兩房的單位,也不會再為我預留房間。而且,若要搬家,無論是我還是家人,都需要額外花時間和精力。以後想要見面或一起出遊也會變得更不方便。這一切實在太過麻煩,於是我只能放棄住校的計劃,儘管這是我一直期待的留學體驗之一。 幸運的是,我最後沒有申請宿舍。否則,如果依賴學校 foundation 的老師幫忙申請,可能會出現狀況。我在另一個系列中提到過,我有個朋友就是因為依靠老師幫忙,結果老師忘記處理,最終他沒能成功申請到宿舍。如果我當時也走這條路,說不定真的會落得要睡街頭的下場。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12:50 PM #

Foundation經歷46 這個學期我只有四科課程 首先是 網頁建立,這課在另一個系列中有提及過,是奇怪的「混種」模式——雖然是實體課堂,但同時又是網課的形式,大家在課室內對著電腦上網課。 第二科是 更深入的 Java,這課的老師真的很好人。 第三科是 Database 和 SQL,這課是由我們第二學期的 personal tutor 負責教的,就是那位間接害得上海朋友沒法住進學校宿舍的老師。 最後一科是 Skills for Success,在另一個系列中已經提過,課程內容空泛,毫無實際幫助,對提升任何技能都沒有太大作用,讓人覺得浪費時間和精力。 不過,這些課程並不是整個學期都持續到年尾。除了 Skills 會上到最後之外,其他課程大約只持續了九個星期左右。這是因為 Skills不只是電腦科學生要修讀的課程,其他科系的學生也需要修。 我們電腦科在年尾並沒有正式的考試,反而是在第九週之後轉為專注於一個 電腦項目計劃,要求我們設計並建立一個與電腦相關的程式,這個項目稍後我會再詳細介紹。 知道這一點之後,我心裡輕鬆了不少。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12:50 PM #

Foundation經歷47 至少我不用為了年尾考試而焦慮,也不必花太多時間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即使有些課程安排了測驗,但成績的比重並不高,因為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那個電腦項目上。這樣的安排讓我感覺壓力減輕了不少,也讓我有更多空間專注在實際操作和項目製作上,而不是一味地擔心考試不合格的問題。 對於 Java 課程,只在課程結束時有一個選擇題的考試。平常上課期間,老師會布置一些代碼作業,要求使用 BlueJ 完成。我們完成後需要將壓縮好的 ZIP 檔案發送給老師。 至於 SQL 課程,僅安排了兩份網上選擇題測驗,大約每隔一個月進行一次。這些測驗只能答一次,主要是用來評估我們對課程內容的熟悉程度。不過,這些測驗的難度不高,分數也不會太差。在學期後期,還有一個大型的資料庫項目需要完成。這個項目要求我們使用 SQL 代碼建立和填充資料庫,最終交出的資料庫文件必須符合特定要求。至少不是傳統的筆試。 網頁設計課程的評分則以最終提交的個人網站為主,整個課程沒有考試,只需專注於完成網站作品即可。 至於 Skills 課程,在另一個系列中已經詳細提過。 Foundation經歷48 這門課主要要求我們撰寫履歷以及完成一些無聊的紀錄作業,稍後會再進一步介紹。 以上提到的功課,會在這個系列某個合適的時候詳細介紹。 到了2023年二月初,最重要的一份功課就是英文科的 Assignment 2。英文科的功課是貫穿整個學年的,從上一年的 Assignment 1開始就已經鋪排好大方向。 Assignment 1的要求是從一份包含各種題目的 PDF 當中,選擇一個與自己主修科目相關的問題,然後為這個問題準備一份大綱,作為學年尾 Assignment 3的長篇論文基礎。這份大綱有點像香港中學的通識科課業,不過是要更仔細規劃每一段的重點和方向。 雖然只是大綱,但需要寫的內容也不少。關於 Assignment 1的細節,我會在這個系列的後續篇章再深入討論。 二月,asg的交稿期限迫在眉睫。功課的內容是根據asg1的選題進行一場演講。老師要求我們設計一張海報,用來展示我們的研究內容。海報上要分成幾個區塊,每個部分講述題目的不同方面。老師還提供了一些範例,讓我們參考其他同學是怎麼設計的。 最麻煩的是,當我們辛苦完成海報後, Foundation經歷49 還要把它貼在教室的牆上,然後在指定的英文課堂上進行演講。 那天,每個同學都要站在自己的海報前,其他人圍著你,你需要向大家詳細講解自己的研究內容。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壓力很大,畢竟我的英文不算好,演講時非常緊張。講完之後,老師和同學還會問問題,通常都是一些奇怪甚至有點無厘頭的問題。說實話,我覺得他們根本不會認真記住我講的內容,畢竟我又不是什麼專家學者,只是一個學生,哪來什麼深奧的見解? 在這段時間裡,我和那位在11月認識的上海朋友已經變得相當熟絡。他主動問我能不能在演講時幫他一把,因為他的英文程度跟我差不多,也很擔心自己聽不懂其他同學問的問題,更不用說即場作答了。加上他對自己負責的題目也不算很熟悉,所以他希望我能事先和他串通好,在演講的時候搶先問問題。 他的計劃是這樣的:因為每個人演講完後,通常只會被問一兩條問題,如果我能搶先發問,而且問的正是他事先準備好的那題,他就能輕鬆回答,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刁鑽問題。對我來說,這樣做沒什麼損失,反而還可以加分,因為積極發問也是計分的一部分。我自然答應了他的請求,畢竟能互相幫忙,又能提升自己的分數,何樂而不為? Foundation經歷50 設計那張海報,我花了很長時間去調整細節,既要確保內容完整,又要注意字體大小不能太大或太小,還要兼顧美觀和可讀性。整個過程相當煩瑣,但最終還是完成了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01:16 PM #

Foundation經歷51 最麻煩的部分,是要打印那張海報。根據要求,我們需要列印 A3 尺寸的海報。但由於我們大多數人家裡都沒有印表機,特別是我們在國際學習中心就讀,幾乎所有人都是海外留學生,自然不太可能宿舍自備印表機。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不得不特地花時間去處理如何將海報打印出來。上海的同學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我們便一同前往圖書館。 由於我平時很少需要打印東西,因此對那台印表機的使用方法不太熟悉。結果,我花了不少時間四處詢問職員該如何操作。為了搞清楚使用方式,我在學校的電腦和印表機之間來回奔波。當時我覺得自己可能已經打擾到其他人。此外,為了打印這張海報,我還需要在我的帳戶裡儲值 1 英鎊。問題是,我實在很少打印文件,到我撰寫這篇文章的 2025 年 2 月,距離當時已經過了兩年,帳戶裡那筆 1 英鎊的餘額仍然沒有用完。 最終,我只成功打印出 A4 尺寸的海報。我已經不記得是因為學校沒有提供 A3 尺寸的選項,還是因為打印 A3 太昂貴。不過,這樣的安排真的讓人覺得很不切實際。撇開環保問題不談,為了一張只會展示五到十分鐘的紙張,真的值得花這麼多心力嗎?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01:16 PM #

Foundation經歷52 我覺得這張紙的用途並不大,若改用投影機展示,更方便有效。 另外,學校的英文科老師經常更換,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換一位。即使上一位老師人很好,也可能在短短幾個星期後告訴我們,他要開車前往很遠的城市,到另一間學校任教。這種情況和網頁設計的網課一樣,學校在人力調配上的安排實在讓人費解。 這樣的頻繁更換導致每位老師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不一致。例如,我印象特別深刻,有一位女老師經常要求我們使用學校提供的某個網站來完成作業,並將其作為課堂評分的一部分。然而,當老師更換後,新來的老師完全沒有再提及這個網站,也沒有批改我們之前完成的作業。儘管這位女老師很用心,希望我們善用學校提供的網路資源,但當她離開後,下一任老師卻沒有繼續沿用這些資源。 老師們也知道這些資源的存在,但他們往往只在上課時簡單介紹一次,之後便不再提及。這種缺乏一致性的安排,讓我們無所適從。規則朝令夕改,一位老師說可以,另一位卻說不行。這些混亂的情況我也有向我的監護人反映,讓他們了解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在另一個系列中,我亦會提到我曾將這些問題反映給我的監護人,讓他們知悉這些情況。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01:16 PM #

Foundation經歷53 到了二月,我們又換了一位男老師。需要澄清的是,這位老師並不是我在 2022 年 10 月時,因為中學同學突然找我麻煩,導致我下課後特地去向英文老師道歉的那位老師,這次的老師是另一個人。而且,這位新老師並不是一個友善的人,大家普遍認為他的態度不太好,經常帶點兇惡的語氣。 我曾提到過,學校明明公告某天為教師發展日,學生不用返校,但這位老師卻無故要求我們回來上課。我們為了他特地到學校,這種情況並非偶爾,而是經常發生。他還經常更改上課時間,搞得我們很不方便,因此大家對他印象不佳。也因為這樣,上課時人數經常很少,但他卻在課堂上抱怨學生缺席,這讓我們更加反感。 當時,我和上海的同學都很擔心,如果我們將海報打印成 A4 而不是要求的 A3,會不會被這位老師責罵。幸好,最終他沒有計較這件事。 到了展示當天,我看到許多同學都拿著 A3 尺寸的海報,雖然也有少數人用 A4,但不多。我注意到有些同學的海報款式和顏色完全一樣,看起來像是一起準備的。我詢問了幾位成功打印 A3 海報的同學,他們告訴我,他們是在一家文具店列印的,費用大約是六到七英鎊。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01:28 PM #

Foundation經歷54 當我得知同學們為了打印 A3 海報竟然花了六到七英鎊時,我感到非常震驚和意外。這價格實在太高了,我無法想像他們竟然願意為了一份功課花這麼多錢。相比之下,我們打印 A4 海報的成本只需大約一到兩港元,根本不需要花費六七十港元那麼昂貴。這讓我十分驚訝。 此外,因為 A3 海報尺寸較大,同學們無法將它直接放進背包,只能將海報捲起來,徒手攜帶。如果遇上下雨,他們的海報就可能被淋濕,這樣的安排既不方便又不實際。我認為,要求學生打印 A3 尺寸的海報是種浪費,畢竟這張海報只會展示五到十分鐘,根本沒有必要花費這麼多資源。 至於我和上海同學的報告展示過程則進行得相當順利。在我發表時,我完全沒有看其他同學,只敢專注地望著老師,我太緊張了。老師期間問了我一兩個問題,但問題內容比較無聊,也不太記得自己是如何回答的。 報告結束後,偷偷瞄了一下老師給上海同學的分數,發現他的分數比我低。。 不只是我們對這位老師有不滿。我後來結識的緬甸朋友也表示,他對這位老師的教學方式感到不悅。在他演講時,明明才剛講完一個重點,老師卻又立刻重複問了同樣的問題,

Posting Time: Feb 23, 2025, 01:28 PM #

Foundation經歷55 要求他再說一次,而不是提出更深入、有層次的問題。這讓他覺得很沮喪,整體的上課體驗也不太好。 很快,到了下學期開學後的第六週,學校又迎來了 Reading Week。我趁著這個假期和家人一起前Cardiff,這是我第一次到威爾斯旅行。這次行程我們住了一晚酒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酒店的地理位置非常理想,距離火車站非常近。而且我們住的房間非常幸運,正好有一面落地大玻璃窗,從房間往下望,可以看到巨大的鐵路網絡,十幾條軌道交錯分佈,時而有高速列車飛馳而過,時而有慢速火車和貨運列車經過,場面十分壯觀。 我們還去了Cardiff Bay散步,感受威爾斯的氛圍。這是我來到英國後第一次到英格蘭以外的地方旅行(畢竟威爾斯並不屬於英格蘭的一部分),整個經歷讓我感到既新鮮又興奮。 到了三月,我下定決心提交了University of Sussex的入學申請。而沒有選擇在其他學校升學。

Posting Time: Feb 24, 2025, 09:07 AM #

Foundation經歷56 因為我家姐也在這裏讀書,於是我不太方便自己一個去別的地方讀書,在這間大學繼續修讀電腦科的話,選擇不多,只有幾個方向可以選擇: 1. 普通 Computer Science BSc 2. Computing for Digital Media and GAMes BSc 3.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Sc 4. Computing fo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BSc (Hons) 我不想在這裡再解釋一次,因為我記得原因已經在其他地方解釋過了。簡而言之,我不想做商業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太難了,我數學不好,而且當你學習的時候,AI 技術發展得太快,會變得過時。普通的 Computer Science 在我預測中似乎很容易被 AI 取代,所以遊戲開發是唯一的選擇,當時我認為遊戲產業沒有那麼快被 AI 取代。 於是我選擇了「Computing for Digital Media and GAMes」這個學位課程,因為它完全符合我的興趣。在填寫申請表時,

Posting Time: Feb 24, 2025, 09:07 AM #

Foundation經歷57 我在地址欄位遇到了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因為一般來說,大部分 Foundation ISC 的學生都不住在英國,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地址,所以在申請表上需要填寫自己的國家地址和地點,但我沒有,因為我住在英國,但申請表上沒有選項讓我選擇英國,甚至有蘇聯的選項,但就是沒有英國。所幸最後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老師,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本來我以為我們的 Foundation 會有一些講座,向我們介紹每一科會做些什麼。早些時候當我問我的個人導師時,我表達對選擇科目的擔憂,他們總是告訴我,到你需要選擇科目的時候,會有一個講座,並且會有其他人向你詳細解釋,我不需要擔心。最後都沒有。 我只能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選擇科目,並且不完全了解他們會教我們什麼,只能從網站上面了解一些基本內容。 也有些意外因為竟然我們分數都還沒有就讓我們開始申請大學,那我們申請了之後不合格怎麼辦? 到了 3 月,我收到了第二學期開始6個星期的成績單,所有5科目仍然顯示綠燈,代表並沒任何問題。學校每隔六個星期就會發一份報告,從11月開始,到1月和3月各有一份。這些報告詳細列出我們的分數和出席率。

Posting Time: Feb 24, 2025, 09:07 AM #

Foundation經歷58 在上課期間,導師可以隨時查看我們的出席率百分比,並會提醒那些出席率較低的同學,要多參加課堂,否則可能會面臨問題,甚至帶來麻煩。不過,我注意到自己的出席率已經從原本的 100% 降至 97%,不再是完美的出席紀錄。從第一學期到第三學期,我的出席率逐漸下降,或許反映出我對學校制度的適應情況。 有時,我會感覺自己的生活彷彿只是為了學校而存在。這或許代表我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喜歡回校上課,也可能象徵着我在來到英國後的「蜜月期」已經結束。剛來的時候,對一切都感到新鮮,但後來才發現,有不少人也不上學,慢慢地,我也開始隨波逐流。 到了第二學期,我更覺得沒有理由回學校上課了,學不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好老師都已經不在。例如,我之前提過的那位很好的數學老師,在第二學期就已經不再任教我。而原本教我電腦科的那位好老師,也因病缺席了好幾個月,最後學校找來一位印度籍老師暫代他的課程。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變得更加無趣,也讓我對上課的動力大幅減少。 4 月的學期完結考試,主要就是考英文,其他科目則以project為主,沒有考試

Posting Time: Feb 24, 2025, 09:14 AM #

Foundation經歷59 在剩餘的時間裡,Computing Project 理論上應該是我最需要專注的課題,因為它被視為總結我們這一年所學內容的重點項目。 可惜的是,這個 Computing Project 簡直是一團糟。它同時也引發了另一場大事,成為我在 Foundation 課程中三個最令我痛心的挑戰之一,而這件事正是最後一個打擊。關於這次事件的詳細情況,會在另一個系列的文章中提及,那部分主要聚焦在上海朋友的專案進展問題,以及因為這件事所導致的我在人際關係上的困擾。 在這裡,我想集中討論自己是如何處理這份功課,我做了些什麼,以及最後的結果如何。 正如在另一個系列中提到的,有一天我們全班人聽取了科主任介紹的各個題目選擇。不過,每個題目只能由一位同學選擇來完成,而我後來才得知這是「先到先得」的方式。說實話,當時的我對此毫無準備。我的編程能力本來就不強,加上原本教得很好的老師已經不再任教,換來的代課老師基本上沒教到什麼實質內容,這讓我變得更加迷惘。 當時的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這個專案。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也缺乏一個清晰的方向,更沒有任何具體的概念。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11:35 AM #

Foundation經歷60 在題目表中,我們有幾個選擇可以作為 Computing Project 的主題,例如 SQL 資料庫HTML 網頁遊戲,以及 Java 編程。這些都是我們在第二學期學過的科目。 當時我在題目表裡尋找那些看起來比較簡單、容易完成的選項,同時也希望能選到還未被其他同學挑走的題目。幸好,我算是比較早完成並提交了那份問卷,成功搶到自己想做的題目。說實話,我並沒有特別想做哪一個題目,因為對我來說,大部分題目我都不太懂。不過,一些題目一看就知道比較複雜,而有些則顯得簡單,甚至與之前的作業有部分相似,因此我優先考慮那些看起來較容易的。 當我得知幾位上海的同學想選擇哪個題目時,我沒有和他們爭論,直接選擇了其他可行的題目。 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我原本想做的題目,在我提交問卷前被別人搶走了。這是因為我一開始並不知道,原來選擇題目是要和別人競爭,採取先到先得的方式。我以為會是一種比較公平的爭取方式。 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 Java,而 SQL 是最少人選的。 至於 HTML 網頁遊戲,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做,因為沒有人教過。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12:01 PM #

Foundation經歷61 而且老師在 Zoom 上課時也沒有實際教些什麼,根本就冇人真係聽。但我猜想它應該算是相對簡單的。不過,我已經唔記得咗我當時點諗反正當時的我只是單純想選一個 Java 相關的題目來做,可能是因為我當初第一個學期教我 Java 的老師比較好人。 最終,我選擇了為一個我從未聽聞、亦完全陌生的語言製作一個拼寫檢查器 。這個拼寫檢查器名為「Toki Pona SpellChecker」。Toki Pona 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語言,基本上沒有人聽說過,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真地將它當作一般語言來溝通。 然後,我已經忘記了當初為何會選擇這個題目,因為我最近翻看當年的題目列表,發現當中根本沒有這一題,根本就沒有這個選項。另外,這也讓我覺得有些奇怪,因為那份題目列表總共只有十一道題目。但是我們班上的同學肯定超過十一個人,那到底它是怎樣憑空多出幾個題目來的呢?不過幸好,那份題目列表裡面有一題是說可以自己想一個專題項目出來。但我選擇的這一題完全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因為我根本就不認識這個語言。大概應該是某個老師提過這個題目之後, Foundation經歷62 ,在最新版的題目列表裡面取消了這一題,但我早就已經跟老師討論過,說我想選這一題,所以老師額外允許我繼續做這個題目,根據之前我所聽到的內容。這也再一次證明,這間學校的做事方式經常很不穩定,一開始介紹了有這一題,後來又取消了,但是老師仍然讓我繼續做這一題。 理論上,如果我選擇了這個題目,我就應該要認真去學習該語言的內部邏輯,至少也要掌握其一些基礎知識,起碼要知道一些基礎,例如語法,例如玩一下類似 Duolingo 的手機應用程式去學習(雖然我知道這些程式裡面沒有這種語言可以學)。但是我當時根本沒有這個能力,畢竟我連英文都還沒學好,仍然是非常差勁。那我怎麼去學另一款新的語言呢?而且學會了之後對我來說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意義,因為我對這個語言根本就沒有興趣。雖然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專題項目而學一種語言,好像顯得很有心,但我完全沒有這個興致,也完全用不著。根本沒有人認識這個語言。 所以反過來說,這個選擇有點好笑,即使我完成了,也不確定它是否真的能正常運作。我在代碼裡面隨意地硬編寫了一些東西,如果是一個正常的語言,根本不可能會客觀地一模一樣地重複使用這些內容。 Foundation經歷63 我甚至懷疑那個「翻譯機」是否真的有實現某些應該具備的功能,甚至是最基本的功能,又或者應用不應該使用這種方法去做。畢竟光是製作一個英文的拼寫檢查器就已經非常複雜,例如真正有用的英文拼寫檢查器 GrAMmarly 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用來檢查句子裡面的語法問題。但是老師們卻認為我做出來的軟體是可行的(事實上我也不知道我在代碼裡面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他們在檢查我的原始程式碼時是怎麼看的。 理論上,製作一個最基本版本的拼字檢查器都應該會非常複雜,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後期,我還加上了一個拼字提示功能。舉例來說,如果用戶輸入「你」,系統就會彈出建議,例如問你是不是想輸入「你好」。這也正是像 GrAMmarly 這樣的功能,而 GrAMmarly 也是最近幾年才把這個功能做得比較成熟。 選擇這個題目也有它的好處。這語言很冷門,連老師們都不太熟悉,所以即使我隨意生成一些錯誤百出的提示字,或者甚至是那個語言裡面根本不存在的字,完全不符合語法或邏輯,就算我強行去建議一個新的、根本不存在過的字出來,他們也察覺不到。只要看起來好像那個軟體有做到一些事情, Foundation經歷64 只要你輸入一個句子,它會自動跳出一些錯誤,這樣就夠了。基本上,我提交什麼他們都看不出問題,只要整體看起來「似模似樣」,就算是合格了。整個專題項目就是,我也不知自己做什麼,而老師們也看不懂我做了些什麼,結果就搞得好像真的做出了某些東西,但是沒有人知那設計方向到底對不對。馬虎的老師也不認真去考究。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1:42 PM #

Foundation經歷65 這份功課我最後是如何完成的?其實這份功課是我透過 ChatGPT 完成的,100% 完全由 ChatGPT 完成。我只是將我的需求輸入給它,然後在網頁版的 ChatGPT 獲取代碼,然後我直接複製。甚至我可以說到現在我都不懂寫 Java 語言的代碼。當然,現在看來這方法非常初步,因為我只是純粹用網頁版輸入給 AI 然後再複製,而不是使用一些如 GitHub Copilot 之類的工具。我根本不懂那些,也沒學過一種編程語言,所有的程式碼都是問 ChatGPT 怎麼做。我相信如果我現在(2025)才要做那一份 project 的話,我可以輕鬆地用 Cursor 或 GitHub Copilot 製作出一千行以上的代碼。但是以當時那一份功課來講,要是有人問我這些細節,我也完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說實話,我都懷疑 ChatGPT 的訓練資料裡是否真的包含這麼冷門的語言知識,也就是說其實我很懷疑它裡面的代碼檢查內容是否真的正確。尤其是當年的 AI 就沒有 Google Search 功能,不懂得上網搜尋資料,只能根據它們訓練時所擁有的資料,而且幻覺當年也更加嚴重。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1:42 PM #

Foundation經歷66 尤其現在回想起來,隨著自己對編程的理解有所成長,我更覺得不可思議。畢竟,要隨隨便便做出一個有一定內涵的軟體,至少都需要上千行的代碼。而我當時那個「翻譯機」到底是如何寫出來的?畢竟,我當時只用了很少的代碼行數,現在看回來就只是用了大約兩百行代碼就「完成」了這個項目,至今仍然是個謎。當時的我,真的有辦法做到嗎?還是只是一個「看起來好像可以運作」的半成品? 更離譜的是,這份功課非常意外的是,雖然它分成幾個部分,但其實老師從來都沒要求一定要看我們的代碼上傳到 Canvas 上面。只需要一個 project plan、一個 report 再加 presentation,總共三樣東西,然後沒有任何一部分是需要我們上載代碼的。而我最終 report 的內容都只是叫 AI 幫我解釋每一行做了些什麼,然後轉為文字寫入 PDF,說明這一部分做了些什麼,但實際上我自己都不知道真的做了些什麼。 至於 presentation 那部分,我就只是假裝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然後亂講一通。我記得 presentation 是要在全班面前進行,好像有同學幫我拍了一張相作紀念,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1:42 PM #

Foundation經歷67 整個過程都非常荒謬。我當時的英文也不太好,所以老師不知道我講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即使老師中間有提出一些問題,我也是隨便回答,反正老師也不會明白。 基本上,整個 presentation 我都只是純粹展示一下項目是如何運作的,實際示範一下,最諷刺的是,在我做完 presentation 之後,老師才發電郵問我要原始代碼,但我那時候又沒有查看郵件,結果變相等到老師已經給出分數後,我才再將代碼發給他。所以老師根本就沒看過我的原始代碼就給了我分數。老師就不會知道其實我只寫了 200 行代碼,然後好像做了一些東西出來,但實際上如何運作他們都不知道也沒問過。到他們出了分數的時候才發現這件事,但已經太遲了,他們也沒出聲,足以證明他們其實很敷衍,不認真。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在 final report 得到的成績竟然是:90%!我實在不明白這是怎麼辦到的。老師可以在完全不看我代碼的情況下就給到這樣的分數,雖然老師可以在 report 裡面看到部分的原始碼但不是全部,我也非常意外,因為我明明就只是用 ChatGPT,我甚至都沒有怎麼努力過,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1:42 PM #

Foundation經歷68 就拿到 90 分,是不是足以證明那時候的 ChatGPT 已經足以勝任這些功課。 印象中在這一份 final report presentation 那天就是我在 foundation 裡面那一年最後一天返學的日子。我以為本來那天可能會有些同學提議全班一起拍一張合照,或者起碼大家會道別,又或者會有什麼特別安排,但最後什麼都沒有發生。純粹就只是記得有個同學問老師是不是今天最後一堂,然後老師說應該是,大家說拜拜就都走了。 而我就在放學之後約了幾位上海朋友以及緬甸朋友,我們四個一起到學校門口外面拍了一張合照留念。我記得我是在最後一日之前那幾天已經開始問同學不如一起拍張相。很開心地,我們四個到現在 2025 年,我大學二年級完了,我們仍然是好朋友,而且還剛剛一起完成了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足以證明我們的友誼已經至少存在了三年。拍完之後他們透過 InstagrAM 傳回張相給我。 但是正如每一次和中學最後一日返學一樣,我都是在拍那些合照的時候眼睛惺忪,不夠睡,會在最後一日返學感到緊張。然後結果拍相的時候我的面容和精神都頗差 Foundation經歷69 而且一點都不帥氣。相反,大學一年級,和上海朋友一起去 Seven Sisters 懸崖拍的那一張張相就帥氣多了。 自從四月第二個星期最後一個上學日結束後,我終於有時間可以去旅行了。不過因為我來到英國的時間還不算太長,所以主要傾向於內陸旅行,例如和家人去了包括 Weymouth 之旅、BirminghAM 之旅、Bognor Regis 之旅,以及 Canterbury West 之旅。這段時期我完全沒有朋友一起旅行,就算我認識了幾個上海朋友也是這樣,通常都是自己去,也有小部分是和家人去。好處是我獲取了在英國非常珍貴的個人獨立生存能力,對我來說我覺得這算是一件好事,而且我需要一些私人空間去適應英國生活,同時我真的需要一些時間去釋放中學的壓力,自己一個人行動很自由自在。 五月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我終於完成了預科課程的所有要求。當我收到最後的成績單而且看到合格沒有問題的那一刻,感覺過去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但實際上其實這一年不算太過努力,對比中五來講,因為很多事情都可以靠 ChatGPT,考試也不多, Foundation經歷70 甚至有些考試根本就作弊。同時,我也開始積極準備升學所需的各項文件和手續。我問了我姐姐到底大學一年級有什麼要準備,但基本上就是沒有。] 後總結全年的出席率,學校沒有發給我,就只有給我成績表,並沒有進度表,因為課程已經完結了,出席率就只有在進度表上,所以我不知道最後那一個星期我的出席率到底跌了多少,但我可以很肯定我絕對沒有當初在香港初中時期的的出席率,而且對比對上幾個學期的出席率也一定不會上升,只會下降。 六月帶來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薩塞克斯大學正式發出了錄取通知。這封通知不僅確認了我的學位課程。收到通知的那一刻,我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終於確認我當初中五退學過來搏一鋪是成功的,至少在當其時的我可以肯定自己不會比留在香港過得更加差,留在香港就真的不會進入到大學,雖然我個人有感覺到我沒那麼真材實了。 最後在 2023 年的 9 月大學一年級開學之九月,是我自從 4 月完成foundation之後再一次去到學校裡面。於是我特地前往再次返回薩塞克斯大學的國際學習中心,親自領取正式紙本的成績單。 Foundation經歷71 這份成績單記錄了我由 2022 年 9 月 26 日至 2023 年 5 月 2 日期間的全日制課程成績。雖然我在五月時已經透過電郵收到電子版本,但在電子版的最下方,有一行文字註明:紙本成績表已準備妥當,可到學校接待處領取。 看到這行字後,我不禁懷疑電子版本是否不如紙本正式,因此覺得應該親自去拿取紙本。再者,對我而言,這張紙本成績單具有非凡的重要性,不僅實實在在、觸手可及,可以放進我收藏成績表的膠質文件夾中,也難保將來會有人需要查看我的紙本證書。於是,開學之後,我便立刻發送電郵給接待處,詢問領取成績表的事宜。 過了幾天,他們回覆說已經準備好紙本成績表,並請我前往領取。當我抵達時,他們將我的紙本成績表放進一個硬卡紙資料夾中,然後遞給我。我當然感到非常高興,這也是我至今為止最後一次進入 Foundation 那棟大樓。 我發現電子版本與紙本版本的差異真的很大,尤其是紙本上貼有一張他們 study group 的防偽貼紙,會反光,同時還有簽名。整張紙的質感比較漂亮,相較於直接列印出來的電子版,觀感好很多。我完全不後悔特地去領取。 Foundation經歷72 後來我才發現,許多同學都不知道可以領取紙本實體成績單。就連我那些來自上海的朋友,他們也沒有去拿。而且有些同學在 Year 1 之後就沒有繼續在這間學校就讀,即使他們知道了,也可能最終沒有回來領取。 當然,我一定會申請領取,因為這份成績單對我來說,比對其他人更加重要。它就像是中學課程結束後發放的正式證書一樣,對我具有重大的意義。更是我邁向下一階段學習生涯的重要憑證。 最後,在十一月,我與幾位上海朋友參加了在Sussex ISC 舉辦的頒獎典禮。非常失敗,失敗程度已經非常瘋癲。又再一次令我感受到這間學校的老師到底有多麼糟糕、多麼不公正、多麼不合理(詳情在另外一個系列會有詳細提及。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1:55 PM #

Foundation經歷73 現在說下foundation這一年裏面我的功課與成績: 在學習成績方面,正值 ChatGPT 問世,這對我們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我的學校實際上在第六個星期之後才進行分班,而前六個星期的課程內容幾乎完全與真正的程式設計無關,直到後期才開始涉及相關內容。 當我比較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的成績時,明顯發現了一個差距——尤其是在 2022年十一月ChatGPT 推出後,我開始在功課中使用它的幫助。這對比清楚顯示了沒有使用 ChatGPT 和使用了 ChatGPT 後,我的成績之間的分別。即使當時只是兩年前的 GPT-3.5,它的能力已經遠超我這個愚蠢的人類。 例如在英文課,老師佈置了一份相當無聊的功課(asg1),之前有提及,是英文科的功課裡面全年就總共只有三份,但是是貫穿全年的。在第一份裡面,我就要選一條屬於自己科技的題目,然後在那條題目方面開始去決定到底我第三份功課的時候要寫的那篇大論文的題目的初稿,例如每一段我想寫些什麼。 但是那時候的我懶得花時間處理,非常不努力,也懶得去查字典搞好多東西。於是到了最後一天,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1:55 PM #

Foundation經歷74 我乾脆直接使用 ChatGPT 來完成。這也成為我第一次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完成功課的經歷。 我直接叫 ChatGPT 幫我計劃每一段應該寫些什麼,然後寫一小段示範文章出來,然後我再直接 copy and paste 將答案放上 Word 文件上面然後繳交。但我完全沒有親手重新改寫內容,甚至雖然在這一份功課裡面已經要求我們提交 source 的內容,要求我們每一段裡面都要引用一本書或者某些文章的內容,但是我就完全沒有這樣做,完全沒有去找資料。 我直接要 AI 生成,但是當時的 AI 根本沒有那種能力去直接 reference 任何一本書,任何一句句子基本上全部都是當時的 AI 的幻覺。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那本書,就算有那本書都沒有那句話,但是我當時完全沒有理會,直接交了出去,看起來就像是人工智能直接產出的文章。 幸好當時人工智能還不算太出名,所以沒有人懷疑我,最終也沒有發生什麼問題。而且當時 Turnitin 這類系統還沒有人工智能檢查功能。然後過了幾天,我才發現原來已經出現了這類人工智能檢查器。於是我將整個文件丟進那些人工智能檢查軟件裡去檢測, Foundation經歷75 結果發現整篇文章都被偵測為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這讓我當時有點緊張。 但是最後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老師照常給了分數給我,而且也沒有人懷疑我那些 reference 的書有沒有存在過,證明學校的老師仍然是非常敷衍。 至於 assignment 2 就是之前有說過的 poster。 到了最後一份大型作業 asg3,我實在是應付得很吃力。我根本就不擅長寫論文,自從上大學之後也再沒有寫過,就只有寫沒有規範的 report。論文專用的比較深的詞彙我根本不懂,於是全篇文章我是完全依賴人工智能來完成的。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5:23 PM #

Foundation經歷76 AI 生成之後,我就只有檢閱過一下,甚至沒有仔細去看過文章裡面的內容,因為看不明白,頂多用 Google Translate 純粹了解一下大概寫著什麼。 雖然到了最後真正做 asg3 的時候,會隔幾個星期的英文堂都會有一個環節,就是要求我們將我們寫那篇文的進度給老師看,然後老師會在看完我們的文章之後再給一些修改建議意見。他當然有時只是選擇性的,老師不會強制查看,但是有一兩堂老師都是會要求大家都交出來,尤其是到了後期有一個老師比較嚴厲,所以我都會勉強求其整些東西出來給老師,是為了避免被他罵。 但是由於我的文章是 AI 整出來的,甚至我自己都未仔細看過裡面的內容是寫些什麼,於是其實老師甚至是在我面前看一些我都未看過的內容,然後給建議給我,然後我就假裝聽得明白。但事實上我根本就沒有在意,因為我都懶得改,除非有重大的問題,但是就是沒有嘛。 而且最後評分也不受影響,都沒有人發現。老師就這樣就給了個分,分數都不低。本來這一份功課應該是會令我幾痛苦的,但是都變到非常輕鬆,也再一次證明那些老師根本就沒有檢查 reference 裡面上面那些書籍。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6:51 PM #

Foundation經歷77 接著談一下在Foundation下半年的網頁設計科作業。就是那個在 Zoom 上進行,老師甚至遠在蘇格蘭的課。該作業的要求是為一個商業或組織設計一個小型網站。首先,需要決定商業或組織的類型,然後上網搜尋目的相似的網站作為參考。 當時,我正好重新迷上了觀看《非公認戰隊秋葉原連者》(非公認戦隊アキバレンジャー),這是一部第二季剛好屆滿十週年紀念的日本特攝電視劇。 我從小到大一直很喜歡利用學校的作業,加入自己的元素,藉此增加趣味,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完成,而不是把它當成一份沉悶的普通功課。於是,我決定趁這個機會好好紀念一下這部作品。雖然老師根本不會知道背後的意思,也看不出來,這純粹是我內心知道這份作業背後的紀念意義。 巧合的是,我在這一科的經歷,以及我這一年讀書的主題,都非常符合《非公認戰隊秋葉原連者》的主旨——「痛就是強」(痛さは強さ)。在這一門剛與老師發生衝突的科目裡,選擇這樣一個富有紀念價值的題材,感覺非常合適。 由於特攝片是一種電視劇,我便打算製作一個主題為「akibTsuu Film Productions」的網站。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6:51 PM #

Foundation經歷78 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與這部電視劇的第二季有關,意指有一家名為「akibTsuu」的電影製作公司(其實暗喻的是東映)。網站內容會包含他們的製作項目。我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製作,留下了許多小細節和彩蛋。也因為我剛剛來到英國在英國生活了,我也加入了一些英國元素,正因為如此,我才會特別認真地完成這份作業。 例如,網站裡出現的所有人物的名字,其實全部都是《秋葉原連者》中成員或敵人的名稱;他們的頭像則完全是我根據《秋葉原連者》的頭像親手繪製出來的,非常用心製作。 整個網站的顏色設置都是我根據秋葉原連者他們主角變身之後的顏色(紅,黃,藍)刻意設置他們特有的RGB顏色,而不是普通的紅黃藍。因此一看起來這個網站就很有秋葉原連者的味道。 而且,那時候我還未滿十八歲,但是這部劇雖然並不是什麼禁播的題材,但是也包含少量成人議題,因此在電視劇宣傳的時候就有表示「乖孩子不能看喔!」,哈哈,但我就不是一個乖的孩子,甚至還要把這套劇的內容當作功課提交,去表明我不是乖巧的。 Foundation經歷79 反正這個網站以及這份功課,對我來說都是貫徹著劇中的精神:「痛くてもThat’s alright! いつか世界は夢の中」 (即使很痛也沒關係!總有一天美好的世界會在美夢中實現。) 此外,網頁裡的所有圖片都是 AI 生成的。因為我懶得去網上找一些沒有版權的圖片,不如直接用 AI 生成出來算了。以當時(2023年)AI 生成圖片的質素並不高,而且還有數量限制(因為我沒有付費訂閱),但我記得應該是在 ChatGPT 網站上直接生成的。 基本上是一些攝影機的圖片,也有一些例如是布萊頓碼頭的圖片。不過,這些圖片一看就知道很假,完全不像現實世界會有的景物。尤其是當時的 AI 技術尚未發展成熟,例如相機的形狀有些畸形,或者出現多個鏡頭;又或者布萊頓碼頭圖片上的英文字母形狀非常古怪,字母的形態不像正常的文字,認不出是哪個英文字母。 依照我後來升上大學後,學校對於使用 AI 提交作業的要求,是當我用到 AI 時,必須在備註上寫明使用了 AI 以及具體用途。 但當時完全沒有這些規則,所以就算是這麼假的圖片,我也沒有告訴老師我用過 AI。 Foundation經歷80 然而,批改作業的老師們似乎完全沒有在意或提及過這件事,正如我使用了模板來建立網站一樣,他們根本就不在意。我甚至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看過我的原始代碼,還是僅僅打開了 HTML 網站檔案就直接評分。 我最終根本沒有從零開始在 HTML 裡自己編寫程式碼,甚至也沒有選擇稍微技術性強一點的方式,例如使用其他人已經寫好的 JavaScript 函式庫。我懶得直接上網使用一些現成的網站模板,然後進行修改。但這並不像我現在才知道的 Hugo 那種靈活的靜態網站生成器,而是我真的直接在網上找到一些超級簡單的網站建置工具,然後直接在線上修改模板內容,最後再把整個網站下載下來。 我製作的這個網站現在還放在我的 GitHub 上面。 作業要求也不清晰,沒有明確說明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別人的模板,別人製作好的 JavaScript 或 CSS 是否允許我直接使用?還是應該完全從零開始編寫才算是完成作業?甚至,我最後是直接透過那種方式下載下來的網站。 顯然,除了完全自己編寫之外,只要用到任何別人寫的代碼(先不論版權問題),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6:52 PM #

Foundation經歷81 都一定會包含一些我不需要的多餘代碼。尤其是 JavaScript,很多現成的文件可能超過一萬行代碼,顯然我不會用到裡面所有的功能。所以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違規。雖然這份作業我們需要將原代碼交給老師去評核。 因為我用了最懶惰的那種方法,我的模板是屬於那種可以在別人製作好的網站編輯器上自定義、編輯網站內容的類型。於是,加總起來的原始代碼可能有幾萬行。那些讓人能輕鬆建立網站的平台,它們採用的往往是比較靈活但代碼行數較多、較複雜的模板。 這表示就算老師看我的原始代碼,也根本看不清楚裡面的東西,也顯然一看就知道不是我寫的,而是我採用了別人的模板,一看就知道我不可能寫出幾萬行代碼。 我也不清楚他們到底如何評核我們有沒有真的學到東西?這樣直接用模板製作,不需要接觸過任何一行代碼,我只是在別人的網站平台上,用類似「圖形化編程」的方式就建立出網站來了。這樣的話,雖然我的確製作出了一個網站,但老師又如何知道我真的學到了 HTML 的知識呢?所以在我的角度看來, Foundation經歷82 這不能算是學會了網頁設計編程,只算是學會「建立一個網站」。 雖然我在香港中學的ICT已經學習了不少的Html知識,而且已經自己建立過一個網站,顯然質素並沒有這個那麼好。 老師似乎都不在意。學校的混亂程度,導致批改我們作業的,都不是當初下指令要求我們做這份作業、以及編寫課程架構的那位老師,而是一位新來的印度籍老師。他就不太清楚裡面的要求,也沒有真的按照規則去批改。我想他大概認為,我們加入的任何內容,應該都是上一位老師當初允許我們這樣做的吧。他直接批改了,沒有懷疑過我們這樣提交的方式有沒有問題。 這間學校很多科目,無論是考試還是提交的作業,都無法真正判斷出我們是否真的掌握了內容,又或者他們的規則根本就不清晰。 到了大學一年級,也又有一份作業是要求我們建立網站,只是要求有些許不同。 我完全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何在。用這種方式的話,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搞定,直接下載下來,內容改什麼都可以。這樣一來,學校教授的 HTML 或基本的 JavaScript 內容似乎變得毫無意義,更別說現在還有 AI 可以直接生成網站, Foundation經歷83 這讓我更加懷疑大家到底能學到些什麼。我也不知道其他同學最後是怎麼提交作業的。 除了以上提及的之外,在不同的作業中,我到底是如何使用 AI 的呢? 關於 Java 及BlueJ:雖然當時還在使用 GPT 3.5,但它的代碼能力已經可以完成非常初階的代碼編程了,由於我要交的功課代碼行數都不多不複雜,老師看不出到底是我寫的還是 AI 寫的。 關於 SQL 作業:這有點像作弊,因為那些 SQL 查詢明顯 AI 可以毫無錯誤地生成出來,我只需要看看怎麼使用那個MYSQL介面就好。 關於 SQL 選擇題:在家里做選擇題時,連教科書和 Google 都不用查,因為可以AI作弊,大家都滿分。 可以說我與 ChatGPT 一起成長。 我不算太遲開始使用 ChatGPT,還趕得上享受到它對學業的便利。當然,如果我中學的時候就已經有它,那就更好了。 那時,我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繼續讀書的意義。為什麼還要努力學習,當一個 AI 就能輕易完成我需要花大量時間才能搞定的事情?現在,我純粹是為了拿到畢業證書而堅持下去,否則我的學歷就只有小學畢業而已。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6:56 PM #

Foundation經歷84 在使用 ChatGPT 之後,我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例如,第一學期的平均成績是 77%(不包括英文),而第二學期中各科的成績如下: Computing project :85%(包括專案和簡報部分)。 數據庫:91%(主要是三個作業,都是在家完成的)。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OOPJ):coding部分表現不錯,而且最終mc考試裏面有作弊的空間,最終成績是 83%。 技能發展:70%(需要提交一份列出學習內容的 PDF 作業)。 網頁設計:85%(非公認戰隊秋葉原連者網頁部分,這科最終的改卷老師並不是原來的課程老師,而是由學校內部的人來評分。這對我來說是個優勢,因為他們對課程的評分標準並不熟悉,也沒完全按照原來的規範來改)。 顯然在不包括英文的情況下第二學期的平均分速度會比第一學期高少不少,最後我自己全年英文科成績是60分,總括全年科目全部加起來平均是80分。我想如果這是在大學的話,算是第一級榮譽了吧。80分應該都超越不少其他同學,只能說多謝 chatGPT。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7:38 PM #

Foundation經歷85 後來有少少後悔,沒有選擇轉去其他排名較高的大學升學。因為我現在這間大學排名只在二百多名,對比之下,選一間排名高一點的大學應該會更好。起碼我認識的在foundation讀書的所有香港同學,除了我之外,沒有一個例外,全部都沒有選擇留在這間大學繼續升學,而是轉去其他大學就讀。 我相信,以我當時取得的 80 分,肯定可以升讀其他排名更高的大學。然而,事實是我的家人全部都在這裡,所以我無法輕易搬到其他地方。而且那時候的我,既缺乏足夠的技能,也缺乏足夠的自信,無法獨自一人到外地就讀。 另外在成績方面,有兩點值得額外一提。 首先,是關於第二學期物件導向程式設計(OOPJ)選擇題考試 原本這一門課是由 Patrick 負責教授的,但是後來他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Patrick生病住進了醫院。此後,我就再也沒有在學校見過他了。這間學校的某些老師迷惑程度非常高,最初他們只是找來了該課程的主管,隨便講述這課的內容,他們教學的質素,當然是比不上Patrick的。不過,幸好那時候課程已經接近尾聲,所以影響不算太大

Posting Time: Apr 18, 2025, 07:38 PM #

Foundation經歷86 然而,這門課除了功課之外也本來安排了一場考試去判斷我們的成績。Patrick在生病初期曾經跟其他老師提及過,那些替代老師在最初也確實講過一兩次,但是後來他們似乎全都忘記了這件事。直到學期差不多結束的某一天,老師們才突然想起來有這麼一個考試。他們甚至還要反過來詢問同學們這個考試大概是怎樣的。考試的試卷早就已經準備好,只剩下確定考試日期的問題。 最後,就演變成由那位本來就是替代patrick的印度籍老師順道過來負責監考。我們的課室空間比較狹小,而且班上的學生人數也只有十幾二十位。考試那天,我像往常一樣,坐在了後面數來第二排靠中間的位置,並不是那天特意挑選的座位。我坐在後排的位置,那裡空間非常狹窄,我們的後面也沒有通道可以行走,椅子幾乎堆滿了所有空間,後面直接就是牆壁。即使我們打開 ChatGPT,老師也很難走到我們後面來查看,老師的視力似乎不是特別好,老師也無法從課室裡的任何一個角度,斜視看到我們電腦螢幕上的內容。而我們通常只會在他走到教室前面區域的時候,才把 ChatGPT 打開。於是這個考試就已經失去了公平。 Foundation經歷87 考試期間,我望向我左手邊的幾位同學,發現大家也都在使用 ChatGPT去了解答案。說到底,他們或許根本就不應該在這種需要老師現場監考的實體考試中,要求學生使用電腦來作答選擇題,尤其是他們完全沒有加入任何針對電腦使用的限制措施。 最後,結果毫不意外,我的成績並不低。印象中,這次考試的難度本身就不算太高,我自己也確實知道一部分題目的答案。但顯然,藉助了 AI 的幫助,分數自然會更高。 其次就是在第一學期的小組討論英文考試,除了那三份英文卷因為使用那個垃圾電腦考試軟件而出事(詳情請參閱foundation三大事系列),說話卷則是實體考試。 考試當天,有一位英文科老師在場聆聽我們的討論內容,負責評分。同學的分組是隨機分派的,最後我被分到和一位中東同學(可能是科威特)以及上海A同學同組,組合可以說是相當完美。

Posting Time: Apr 19, 2025, 06:25 AM #

Foundation經歷88 我們那組的討論只有三個人,討論的話題我已經記不清楚是什麼了,但對我來說過程非常輕鬆。最終的表現,我覺得相當不錯。整個討論過程十分和諧,沒有任何爭議,大家基本上都一直在附和、認同其他組員的觀點,話題銜接也很流暢,彼此配合得很好。完全沒有人搶著說話,而且開頭和結尾的時間掌握也恰到好處。 當我抽籤得知是和一位來自上海的同學(就稱他上海A同學吧)一同進行口說考試時,我頓時鬆了一口氣,我知道他肯定會積極發言。這次考試,也是我第一次和這位 A 同學合作,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也因為這次愉快的合作經驗,我們後來更成為了不錯的朋友。印象中,考試的時候我好像還有偷偷錄音。 最後出來的分數也不錯,雖然我隱約覺得自己或許可以表現得再稍微好一點點。但對我來說,考量到我們組員都是海外學生,沒有人的英文是母語級別的流利,所以大家使用的詞彙都相當基礎簡單,大部分時間彼此都能聽懂。只是偶爾,我說的話那位中東同學聽不太清楚,而我有時候也聽不清他/她的話,需要對方重複一次。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我才剛到這裡不到半年,就能有這樣的溝通能力,已經是很不錯了。

Posting Time: Apr 19, 2025, 06:25 AM #

Foundation經歷89 而且,自此之後,那位上海的 A 同學(我後來有問過他覺得我的英文如何),也並不覺得我的英文差,至少他能聽懂,並且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這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已經非常足夠了。 後來到了第三學期,又有一次機會,老師問我們想不想重考一次這個口說測驗(老師說如果重考,會取兩次分數中較高的那一次作為最終記錄)。但我當時覺得自己第一次已經考得很好了,所以沒有必要再考一次,便選擇了不去。一方面,我覺得自己的英文進步不算特別大;另一方面,也覺得很難再遇到像第一次那樣配合得如此好的組員了,萬一突然被分派到跟一位英文非常流利的同學一組,我反而會感到緊張。再加上如果要考試,就必須特地回學校一趟,而我當時的個性仍然不夠外向。 因此,這也就成為了我在Foundation期間,唯一一次的英文口語對話考試。 -這一年來我其實最想弄清楚一個問題:到底不考DSE香港中學文憑就前往英國學習,是好還是壞? 首先,中學的部分。我認為香港的中學基本上沒什麼好處,尤其是升大學的比例那麼低。我有一個朋友,他跟我同一班,他甚至中六那年沒怎麼上學, Foundation經歷90 只是靠自己在外面補習但考出來的 DSE 成績也不比其他有去上課的同學差,甚至沒有低於學校的平均分。 整體來說,去英國是好的,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好的方面在於:在學校裡,有時看到中東同學祈禱的情景會讓我感到意外。有時,我像平常一樣在課堂空檔或休息時間,把椅子靠在桌子上,喝著可樂或吃著糖果。突然,我不經意往右邊一看,竟然發現教室角落的空地上,有一、兩位中東同學跪在地上向某一個方向祈禱,一邊鞠躬,一邊做著禮拜的動作。 起初,我以為他們會特地去學校的祈禱室祈禱,但後來才發現,他們其實不一定需要去專門的地方,而是可以在任何合適的地方直接進行。 長知識了,反正就可以感受到其他文化。 此外,在專業學習(電腦)方面,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奠定基礎。英語的環境也必然提升了我的語言能力。尤其是後來我大一暑假獨自去德國時,我跟陌生人用英語交談的勇氣也大幅提升了。 這絕對有很大的功勞。 可是,自從我成功進Foundation之後,我便一直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還有當年高中的勇氣和冒險精神嗎?我覺得這是「初心」的問題。至少,我會覺得我的中學生涯絕對是非常糟糕、

Posting Time: Apr 19, 2025, 06:33 AM #

Foundation經歷91 、非常恐怖的;而我就是因為生活在那樣的地方,所以才會有那種勇氣和所謂的「初心」。 那麼,當我後來的生活(相較於中學)算是好了一些的時候——即使有時不去上學——我是否還保有,或者說,有沒有放棄當初的那份初心呢? 我應該要記住自己為什麼過來英國的。要記住我過來英國就是為了成為比我大部份高中同學更加好的人,也有更好的未來。我在處事方面應該維持住初衷,在面對事情的時候不要成為中學的那些同學一樣。 交朋友方面: 當然在結交朋友方面我也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初來報道什麼都不會,也沒有任何的人際關係,當初全英國就只有家人認識我。 除了在上學期認識了幾位上海朋友之外,由於我在下學期的時候通常都是坐在後排中間的位置,我左手邊的兩位同學就是上海朋友,然後右手邊就是一位土耳其的同學,於是我們都經常聊起來,曾經下學期的有一天放學的時候他邀請我一起去看電影,但當時我太不明白他的意思,直接一句拒絕了他,說我不怎麼喜歡看電影,雖然這是事實,結果他之後再也沒有找過我一起玩。我當初沒有認識到這些人際關係的事。甚至到最後一天上學也沒有找我幹什麼。

Posting Time: Apr 19, 2025, 06:41 AM #

Foundation經歷92 雖然後來我有問他那InstagrAM,但是他沒有用 InstagrAM,有帳號,但是沒有再經營,因此沒有聯絡到了,他主要是用Snapchat倒過來我也沒有用 Snapchat。這有些微可惜,代表我不能夠成功認識到歐洲同學。 我當時的英文表達能力不好,以及高中時候的英文老師都有問題,教學內容的問題令我更是顯得笨拙。認識不到其他同學也就算了。 只不過,我另外在認識香港同學方面也非常失敗,就因為我22年9月開學之後的第二天沒回學校,結果失去了先人一步與其他香港人見面結交朋友的良好機會,讓我變得非常不合群,因為到我上學的時候其餘幾個香港人早已經認識,而且成為朋友也不需要認識我了,然而當時的我最缺乏就是主動。 這是我第一年在人際關係上做得最失敗的地方,我其實很後悔,尤其是第一天根本就是被騙了,本來我就不應該回去學校聽那個18歲以下的講座,反正老師後來也會在電郵裡再重複在字面上講一次讓我去知道,真是氣死人了。如果我早知就會這樣的話,我肯定會第一天不上學,然後第二天才上學。

Posting Time: Apr 19, 2025, 06:49 AM #

Foundation經歷93 在我逐漸融入英國生活,並經歷完中學同學弄亂我事情的事件後,調整好心情,我終於慢慢變得比較開放,不再那麼保守,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沉默不語、閉口不談。 我開始變得越來越主動,像個小孩子重新學習一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更積極地表達自己。最終,我變得比其他同學更加主動,也因此認識了更多的人。 現在就說一下我是怎麼認識到直到大學二年級下學期仍然也一起做group project並且合作順利的幾位老朋友,他們是我Foundation裏面唯一稱得上朋友的同學, 他們總共三個人兩位是來自中國上海另外一位來自接近中國邊境的緬甸。 在九月剛開學的時候,上海A同學因爲早就已經喺英國生活多年,比我更加容易融入班入邊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5:42 PM #

Foundation經歷94 由於他也是來自亞洲地區,所以他開始和其他同樣來自香港的同學交流,而不是與我交談。因此,在那之前我並沒有機會和他成為朋友,他與其他香港同學的關係相當不錯。 雖然我在開學之後第一堂英文科自我介紹的時候,就已經說明過我是來自香港,他似乎並沒記住。 轉機出現在幾個星期之後有一天上課時,老師突然要求我們和鄰近的幾位同學,就一個話題進行分組討論。於是,我只好轉過身去,準備和他交談。 因為我知道他是來自中國大陸,所以我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模仿John Cena那句現在我有冰淇淋網路迷因:「早上好中國」。他聽到之後,顯得相當意外,似乎沒料到我竟然會說中文。他或許一開始以為,我並不是來自香港、中國大陸或台灣這些使用華語的地區。我就是透過這樣一個有點無厘頭的開場,認識了這位來自上海的 A 同學。 至於後來我們具體是怎麼樣開始溝通、變得熟絡起來的,詳細過程我有些記不太清楚了。 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前6週後重新分班之後,新的班級裡只有我和他算是本來就在舊班級認識的;而且,原本和他比較相熟的那幾位香港同學,恰好都沒有在這一班(他們都沒有選擇讀電腦)。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6:12 PM #

Foundation經歷95 因為這樣的機緣,我很順理成章地就和他變成了朋友。 後來分班之後,上海 B 同學因為同樣來自中國,所以就坐在上海 A 同學的旁邊,我也因此認識了他。 我印象最深刻的,和上海B 同學(後來知道他叫 Owen)成為朋友的開端,大概是在某一天。我問他,為什麼之前只問上海A 問題同學,沒有問我? 我也可以幫忙。B 同學那時候跟我還比較不熟,所以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回應說,因為他跟 A 同學比較熟,不太確定我想不想加入他們的談話。於是我便接著說:「我知道啊!你叫 Owen 對吧?這個名字聽都聽多了!」就這樣,在那之後,我們便開始聊得比較多了。 這種成為朋友的方式,回想起來好像有點奇怪,哈哈哈。 上課的情況也連帶影響了我們相處和熟悉的方式。每天中午午休時,因為我跟 B同學都不打算在學校去餐廳吃昂貴的午餐,我們只會一起去買一些麵包飲品然後就回到課室裏面休息,在吃完午餐之後我們都有時間在課室裡進行deep talk。當時的我其實並不知道原來這就是認識朋友、建立情誼的其中一種並且最佳的方式。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種交流原來就叫做「deep talk」。也正因如此,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6:13 PM #

Foundation經歷96 上海B 同學(Owen)如今成為了我在英國最親密的朋友之一。畢竟,我們曾經在那些午休時間,私下深入地討論過彼此的價值觀,從而了解了對方的想法和層次,並且發現彼此非常契合。 反觀我進入大學之後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我經常不去上學,或者即使我想結交的朋友,他們也不常來學校,於是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能像當初那樣坐下來一起進行「Deep talk」。因此,在大學裡認識到的,往往只是比較表面的朋友,而非能夠深入交往的知己。缺乏深入的溝通,也使得彼此間更容易產生爭執或摩擦。然而,對於這種情況,我也感到無能為力。 說來也奇怪,我現在反而已經忘記了當時和 Owen聊天的絕大部分內容,大概只剩下一些關於政治的討論還依稀記得。(顯然我們政見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沒有影響關係),這也導致我反而有點感覺,現在和他聊天的內容,深度和廣度甚至不如當年那樣開放了。 而且我從中學畢業後來到這裡,一開始不太懂得主動去認識人。我現在也想不起來,當初到底都跟他說了些什麼內容,但他那時卻相當包容我。我甚至有點懷疑,當時自己可能因為剛到陌生環境,跟他傾訴了很多負面的想法或內容。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6:13 PM #

Foundation經歷97 至於那位緬甸同學,他則是和上海 A 同學比較熟絡一些,因為他就坐在上海 A 的旁邊。跟我坐的位置隔開了一段距離,但是,我也知道他是一個很有情有義的人,尤其是在後來,他曾經在我經歷網絡欺凌的時候幫助過我一次,這點我印象深刻。於是就算foundation與他不算熟我絕對不能辜負他,也很感謝他不是像我中學的那些同學一樣。甚至在事件發生之前我都不算是他朋友。 在課外活動方面,除了參加攝影學會之外,我確實投入得不算多,也沒有再參加其他學會的活動了。 至於香港學會,正如之前所說我並沒有參加,於是,我最終沒有參加這個所謂的香港學會,因此也沒有透過這個學會認識到什麼香港朋友。 總括而言,這一年 Foundation Year 的影響是: 關於學業階段的感受:離開香港的中學一年後,完成了 Foundation Year 或相當於 A-Level 的課程,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像是「完成了中學」。對一年前作出這個重大決定的我來說,這帶來了一種對於未正式完成香港中學過程的彌補感或滿足感。雖然沒有正式完成中學課程、 Foundation經歷98 、也沒有領取香港的高中畢業證書,但通過 Foundation 的學習,我感覺自己在學術上已經完成了「高中階段」的學習。 隨著時間的推移,離開香港已經一年,身處英國並接受全新的教育體系後,DSE 考試對我的重要性可能已經不如以往,因為我已經踏上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透過自己的選擇,我成功擺脫了當年在香港學校所承受的壓力與無助感,這讓我對當初的決定感到欣慰與自信。現在我可以更肯定地說,這將會是我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之一。我幾乎可以確定,若是繼續留在香港,情況不會變得更好。即使不談人際關係這方面(畢竟至今我仍未能完全靈活應對),至少在生活環境上,這裡確實更為悠閒、自在,節奏沒有那麼急促。 當我需要放鬆時,可以隨時隨地輕鬆地休息十分鐘,步行至住處附近的公園散步,或是坐在草地上發呆一整天。而且,我現在住的地方剛好靠近海邊,因此偶爾可以騎單車、散步,甚至只是走到海邊看看海。相比在香港,這裡前往海邊更加方便、更加容易,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到達海岸,讓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在與舒適。 Foundation經歷99 對於 DSE,現在的我已經不再覺得它那麼重要了。雖然沒有正式完成 DSE 並取得香港高中畢業證書,但通過 Foundation Year 的學習,我感覺已經完成了這個教育階段。離開香港的決定雖然當時風險很大,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是對的。這一年的經歷讓我擺脫了在香港學習時的壓力和無助感,儘管過程充滿挑戰,但能夠順利進入大學,這本身就證明了這個選擇的價值。 這一年也讓我學會了出席率高是沒用的,而且我覺得自己很蠢。說真的,去那麼多天學校,這麼認真,浪費了那麼多人生時間。所以後來導致我升上大學之後,不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都不常去上課。尤其是後來有了那個可以直接用手機App打卡的pin code功能,就當我有出席。我不是不想做一個好學生,我試過了,但我覺得沒用,沒有意義。尤其是當你看到其他人(尤其是來自中東的同學)出席率只有五十幾個百分比,但他們也沒有被遣返,也沒有什麼後果。 但那時的我,無論是衣著、行為舉止,還是我的英文能力,都沒達到其實應該能做到的門檻。那時候我真的不太注重人際關係,對比現在來說。我會形容那段時期是我的重生時期, Foundation經歷100 那時的我,對比現在來說,狀態真的很糟糕。我完全不懂得如何認識人,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相當差。不過,至少你現在叫我對著任何一個英國人講英文,我完全不會感到緊張,也不會擔心了。一切都是慢慢好起來的。 香港伍華中學與大學數學老師的質素對比 關於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方式和教學品質,我觀察到了一個相當鮮明的對比。 首先談談我在海外求學的經歷。其中,例如我最初六個星期的電腦老師 Patrick,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他的教學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不幸的是,他後來生病了,他進了醫院,學校找了個代課老師。他曾經提及過住在 Seaford。 另外,我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會直接向老師請教。所以,即使我一開始英語能力不算流暢,我還是照樣向他發問。他每一次都非常用心,並且用很簡單、清晰的方式回答我,這大大增強了我對英語的信心。同時,當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去請教他時,我自己也從中學到了許多不同的知識。 這位老師的上課品質確實無可挑剔,他確實能夠做到讓我們班上每個人都聽懂、弄懂。他可以說是全校之中,教學最認真、最有成效的老師之一。 Foundation經歷101 他似乎也有在大學兼課,因此對於大學程度的教學內容也相當了解。 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對教學充滿熱情且非常用心。我曾經在他教我的時候詢問過應該選哪一科比較好,他當時安慰我說不用緊張,學校稍後會安排一場講座,詳細說明相關內容。然而,諷刺的是,最終這場講座根本沒有舉行。 我也向他請教了不少關於未來學習方向的問題,他多次告訴我:「這些內容大學會教的。」但實際上,等到我真正進入大學後,發現根本沒有人教這些知識。我只能依靠 ChatGPT 來指引自己該如何做。結果,在學校正式教授這些內容之前,我已經自行學會並完成了相關的作業。而更諷刺的是,我甚至不知道學校最後是否真的有教這些內容,因為我根本沒有去上課。 我只能說,他的教學方法是我目前見過最好的之一,而且我真的覺得他是個非常好的老師。他不是敷衍學生,而是能真正教會學生知識,對學生很好,而且對他的工作充滿熱誠,非常滿足於自己的教學。 相較之下,一些較差的老師也可以表現得非常敷衍。大多數老師都會保持和善,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斥責你,待你如同客人一般。然而,這種方式是好是壞,我並不能斷定。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6:13 PM #

Foundation經歷102 但這裡的老師在學生管理方面同樣做得非常敷衍,教學或管理方式是否符合邏輯已經不重要了,反而更像是表面功夫做得足夠,但實際內容卻毫無作用。 接下來談談數學老師的經歷。例如,我foundation第一學期的數學老師,是一位來自塞浦路斯的女性教師,她人還蠻不錯的。尤其是我中學並沒有選修m2於是很多電腦科學專業的數學我都是完全不認識,他一步一步用心教我我不明白他也仔細說清楚,我認為他教得非常好。 後來,當我升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當時我選修的一門數學研討課(Seminar),沒想到竟然也是由她來教授。我對此感到非常意外,以為foundation之後就再不會由他教了,而且她竟然還記得我。 雖然她的教學品質相當好,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大學一年級學生是認真聽講的,而我通常也都是坐在教室比較後面的位置。儘管她有時會走過來詢問我們是否理解課程內容,但大家基本上都會回答說明白。到了考試的時候,因為有 ChatGPT 可以利用,所以基本上沒有人不及格。 再者,在整個大學學位課程的規劃裡面,只有大學一年級安排了數學課。因此,在這之後,也就沒有機會再讓她教我數學了。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7:03 PM #

Foundation經歷103 更令我沒想到的是,在我大學二年級修讀「遊戲開發」這課的時候,在上學期第一個Assignment完結之後的其中一堂Lab竟然邀請了他來。原來是他甚至還設計了一款遊戲,並且帶來給我們試玩。 然後老師就要求我們根據他提供的遊戲去讓我們了解說建立遊戲的雛形,以及如何收集玩家想法,他讓我們打開電腦室電腦裏面的遊戲,然後根據指引玩 然而打開遊戲之後我卻發現這居然是該死的數學遊戲,我卻完全不會玩,我的數學一點都不好,對這也完全沒有興趣,結果變相就只是在地圖裏面一直往左右地走來走去。 然後他在課室裏面一路巡。佢跟大家聊天,說一下他的遊戲,看看同學們覺得怎樣。 走着走着他就來了我這邊,他一見到我就有一種認得我的樣子,然後我就也很開心地跟他聊了幾句,問他是否還記得我。他竟然回答說:「當然記得,怎麼會忘記呢?」(雖然他不記得我的名字,我也不記得他的名字)於是我便告訴他,他是我遇過教得最好的數學老師。他聽了之後顯得非常開心,表示他好高興聽到。也跟他說其餘幾位同學都沒有選擇讀這一科。 我問他這個遊戲是他製作的嗎?他說是我就感到很意外,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7:03 PM #

Foundation經歷104 我以為他只是強在數學沒想到他竟然也會製作遊戲,以個人獨立開發者來說,我認為他的遊戲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也有夠精緻的,沒有什麼好挑剔的。 可是我卻有啲不太認真知道這個遊戲到底是在玩什麼,原來他這個是有故事的數學遊戲,我要先找到一個NPC身邊獲取任務,然後再使用數學配對一些東西,然後他又再一次久違地教我數學😂😂,之後我才懂得怎麼玩,我也沒想到會是在這種場合。 接著,我還把我們當時gAMe dev小組製作的assignment 1遊戲(也就是那個企鵝遊戲)展示給他,讓他試玩,他也是覺得很有趣。 之後我也問他以後大學三年級會不會再看到他呢?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應該還是有的,他也不太清楚,不過我覺得如果我真的再遇到他的話應該要找他合照一張吧,他絕對是最用心教我的數學老師。 不過就算有也不會放在這個系列了,更有可能放在大學三年級的日記。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我一直以來從foundation開始都有對過我好的老師維持良好的關係。 可是整體而言,我的朋友們對於基礎課程的教學質素都不太滿意,也覺得沒有真正學到多少東西。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7:04 PM #

Foundation經歷105(Foundation 日常1) 這個下面主要是記錄我在 Foundation 課程期間的日常學習與生活。雖然這些事情並不算特別重要,但當中有一些值得留下紀錄的時刻,因此決定寫下來作為回憶。 主要集中在第一學期第 7 週之後發生的日常,因為再早些時候我根本甚至都還沒認識到朋友,而且對環境也不熟悉,也不符合「日常」的定義。 -那段時間不能去旅行,覺得非常無聊,上課的日數實在太頻密了,而且剛開始的時候我也不敢逃課,對我來說順利進入大學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比我後來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平均每兩個月就去一次歐洲或者去其他地方旅行,差距非常大。 -我到現在都經常撈亂 Homework 和 Assignment 的區別。因為它們的叫法和實際要做的事情的含義有所不同,我常常在大家面前把 Assignment 叫做 Homework,感覺很奇怪,因為這裏沒有人會這樣叫,似乎只有香港才有分class work 及Homework。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7:12 PM #

Foundation經歷106(Foundation 日常2) 這一年中有一個好處,就是就算它有那麼多個 Project 或者 Present,只有一個是小組功課(就是第一期第六個星期的跟醫科有關的小組報告)。 雖然我覺得那份 Project 做得蠻失敗的,我也不知道評分標準是怎麼樣,反正最後那一科總共拿到了 77 分。 平常上課時,雖然位置沒有畫定,就是隨便坐的,但頭幾個星期之後大家都潛移默化地固定了自己的位置,每天每天都只會坐在同一個位置,而我通常會坐在教室後面靠中間的位置。純粹就只是想跟上海朋友一起坐以及不想讓別人在後面看到我的電腦屏幕內容。 中午時分,我通常不會在學校的餐廳吃飯,一來學校canteen的食物很難吃,我看到已經不開胃,但還是很貴,例如一碗意大利粉已經大約等於50多港幣,而且當時候甚至只是用發泡膠盒承載食物,讓我感覺到很低質,於是我通常會走到 Co-op 超市買一瓶可樂加上一個三文治,成本也就大概30多塊港幣,或者也有較低的頻率會直接去 Falmer Bar 解決午餐,雖然falmer bar的食物價錢也差不多。

Posting Time: Apr 20, 2025, 07:24 PM #

Foundation經歷107(Foundation 日常3) 反正就沒有怎麼去學校的飯堂吃飯,後來發現上海B同學都是一樣做法之後那就更好了,即使我這樣做也不會感覺到孤單。 -上海A同學我不記得是那一天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一次我跟他一起聊天,一邊走到學校canteen吃飯,頭先我看到canteen的食物之後就不想吃,他看到食物餐牌之後也不想吃,然後我們發現餐廳門口停了一架類似美食車的東西,雖然其實這架車根本就不會動一直都停在這裏,然後又買一些類似炸魚薯條的東西,我看到價錢之後感到非常之驚訝,那裡的薯條很貴,一碗薯條加少少小吃,已經有大概折合70多港幣,實在太昂貴了,我也沒有付款買,表示上海A同學很好人地請我一起吃薯條,但是我卻不敢吃多少,我感覺到很貴,就象徵式地吃了一點。 -我因為在電腦project的時候曾經路見不平,幫過「上海B」。可能被認為很夠義氣,又或者叫做「我保佢」,但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像我是他大哥一樣,亦是他爭先各地成為了類似我的小弟,我說什麼他都不拒絕,我感覺到有點莫名其妙。

Posting Time: Apr 21, 2025, 07:29 AM #

Foundation經歷108(Foundation 日常4) 剛認識同學「上海A」的時候,他曾經邀請過我好幾次,提議不如一起去 Falmer bar。當時我聽到「酒吧」(Bar)這個名字,就以為是要 18 歲以上才能進去。可是那時候我才 17 歲,我很怕進去會犯法,或者我根本就不被允許進入,甚至我還有點抗拒,所以最後都沒跟上海A一起進去。雖然我後來才知道,上海A邀請我只是想一起去吃午餐而已。 最後,我是自己一個人第一次進去吃飯,然後才確認原來我真的不用身份證也可以進去。裡面甚至有賣珍珠奶茶,不一定只能喝酒。例如,如果你要買酒,他們就會查驗你的身份證明文件,但如果我只是喝可樂,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 在 Foundation 課程完結之前的某一個晚上,在 Falmer bar,我跟另外兩位上海朋友三個人曾經一起在那裡吃過晚餐。 -大概在2020年,我在香港買了一部SAMsung價值一萬港幣的手提電腦。當時的想法是希望可以用很久,大概要用六年,也就是大約要用到2026年。而且,這部電腦我特地挑選了比較輕巧的款式,就打算要坐飛機帶到英國,重量只有九百多克,在當時來說也是比較貴的電腦。 Foundation經歷109(Foundation 日常5) 只不過,由於2020年的疫情,然後又在家上網課,結果變相我必須每天開著這部電腦「粗用」。每天從早到晚,早上九點開機一直開到下午五點,然後晚上我還會打遊戲,這可能導致電腦過度操勞。也可能因為這部機器不適應英國的環境,畢竟我之前一直都在香港使用。 結果我的手提電腦來到英國沒多久就壞了,大約在開學後的十一月左右就已經壞掉。螢幕出現一條條的間隔,但仍然可以看到螢幕的內容,只是中間會夾雜著一條條黑色的線。 就是有一天正在上課的時候,我嘗試將電腦關機然後重新開機,電腦的螢幕就突然完全壞掉了,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一開始我還是想著強行繼續照用,但因為老師會走過來巡視,看看我們寫的代碼,看看我們是否懂得操作。所以當他走過來的時候,就會發現我的電腦怎麼會是這樣一條條線,這樣不太好。但我仍然繼續照用。 只不過,後來有一天,我跟我姊姊一起去圖書館的時候,發現學校有提供Chromebook借用,而且可以借用五到八小時。我就覺得:「咦,那為什麼不直接用學校的電腦呢?」反正我也不用揹著這麼重的電腦去上學,。 Foundation經歷110(Foundation 日常6) 雖然原本九百多克也算不上重,但至少也不用每天在家裡充電。於是之後,每天早上我都會提早一些時間到學校,然後跑到圖書館借了一台Chromebook來應急。 雖然我有時候還是會帶著我自己那部壞掉的筆電去用,主要是因為學校借用的Chromebook是Dell的教育版電腦,所以無法安裝Linux。我當時也無法安裝所需要的BlueJ軟體。因此,那部壞掉的筆電只能用於普通上課時打開PowerPoint之類的需求。 雖然這台借來的Chromebook效能有限,它使用的是Intel Celeron CPU,非常老舊。Geekbench 5跑分大概只有三百多分,比我原本那部壞掉的第十代i5筆電慢了十倍。但它有一個優點,就是沒有內建風扇,因此運行時非常安靜,也不需要額外充電。對我來說,反而更加方便了一點。而且因為它是教育版本,所以這部筆電本身設計時就增加了許多防撞功能,整部電腦都被保護膠包圍著,不用擔心摔壞。 只不過,在上課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問題。例如在上網頁設計課的時候,雖然老師在蘇格蘭通過Zoom授課, Foundation經歷111(Foundation 日常7) 但他會要求我們在Zoom裡分享螢幕給他看。雖然Chromebook也可以這樣做,他以為我正在使用Windows或Mac電腦,所以他會叫我開啟VS Code,然後打開一些需要設置自己電腦伺服器的內容。然後因為其他同學都沒有出聲,老師甚至不知道他們坐在哪裡,所以老師就只能點我。當有一天他唯一一次提到PHP的時候,我發現我無法給他看,因為我只能使用網頁版的VS Code,而網頁版是沒有這些功能的。於是他也覺得很意外,然後就問我:「你用的是什麼電腦?」我只能告訴他是Chromebook,但他似乎不太了解那是什麼。 我曾經試過帶著電腦去家裡樓下的電腦維修店嘗試修理。我去過兩間,甚至給了一間兩百港幣的檢查費用,讓他們拆開電腦螢幕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他們發現確實是螢幕壞了,但兩間都表示無法維修,因為這是香港買的電腦,英國沒有零件。其中一間是完全無法維修,另一間則說我要支付三千多港幣,而且還要等三個月才能從中國運送零件過來,到時候也不知道會怎麼樣。而且說實話, Foundation經歷112(Foundation 日常8) 它的效能也已經開始有點過時了,寧願買一部iPad都比它好。但最後決定沒有買,還是繼續借用Chromebook算了。 因為不想再花這麼多錢,又去花一萬塊港幣買一部新的筆電。從這次經驗學到的教訓是,以後買筆電最好還是買MacBook,因為它是全球通用的同一款型號,維修肯定沒有那麼困難。 不像Windows電腦有很多不同型號,要維修就貴很多也難很多。而我當時已經在考慮組裝一部桌上型電腦而不是筆電,所以我也不想再額外花錢去買一部新的筆電。既然家裡有一部效能比較強勁的桌機,我就不想再買筆電,也不想每天揹來揹去,所以就繼續使用Chromebook。 在 Foundation 課程期間,我比較常在有空時去圖書館「Chill」。因為有時候中間有一些課隔了幾個小時,我又沒事做,或者我姊姊在圖書館裡面休息,我就跟著進去。後來進入大學之後,反而比較少這麼做了。一方面,我覺得圖書館人太多,又要預訂位置、預訂房間。而且,圖書館的電腦效能也比我電腦實驗室的電腦差。另外,如果說到比較安靜舒適的地方,

Posting Time: Apr 21, 2025, 07:30 AM #

Foundation經歷113 (Foundation 日常9) (完) 我可以去英文系的電腦室,那裡的電腦還包含耳機,而且電腦室是二十四小時開放的。所以除了大學一年級時為了借Chromebook進去之外,並沒有太大必要去圖書館。(不過大一也比較少上課,也沒多少次)後來大學二年級,當我自己買了Chromebook也就更不再進去了。

Posting Time: Jan 23, 2025, 09:21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 那些沒特別的日子發生、貫穿全年學習的問題,都會放在這個系列裏面 這間學校行政以至於成個英國管理的混亂程度令我在第一年就深深體會到。 首先是作業評分系統的問題,我發現在Canvas學習平台上,許多作業在交功課很久之後卻遲遲未見分數。我懷疑老師們可能已經批改完畢,卻忘了將成績上傳至系統(例如在2023年4月23日,因為課程是在五月完結,我認為是時候需要看到老師給我們批改功課的分數了,從而令我推斷我自己全年的分數)。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不得不額外發送電子郵件詢問,有時是老師忘記發佈分數有時是老師直接忘記更改功課,這樣的來回溝通著實令人困擾,充分感受到他們的不認真,經常要求我這些緊張自己分數的人去問。 在課程安排方面更是令人頭痛。學校經常臨時更改上課時間表,最荒謬的有一節AES課,明明學校公告有一天為教師培訓日我們不用上課,某些老師卻擅自在前一天才突然透過電子郵件通知當天也要上課。 導致我們感到非常混亂,因為學校公告說當天沒有課程,但是老師突然間又說有,有時我們又要返復發電郵去問學校以及單獨去問老師,得到的答覆卻是

Posting Time: Jan 23, 2025, 09:21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2 學校說不用上課,但老師說不要理會學校公告,明天他只一節課仍然要上,導致我們必須特地到校,只是為了上一節課和確保出席記錄。只是,這些臨時更改上課時間並不放在在正式網上系統中,我們根本無法確定老師是否真的會進行點名,電腦就不知道有課堂,可能不能夠輸入出席人名,也有可能是老師把我們的出席率都放到原定上課的那當裏面,這種最後一刻才通知的做法,嚴重影響了同學們原本的規劃。 關於作業的指示也常常不明確。例如在準備最終的電腦project 時,老師提供了兩份內容差異極大的模板卻未給予明確的使用指引用那一份(在3月20日我發電郵去問了)。 更不用說在填寫大學申請表時遇到的困境,由於我從香港搬到了英國,在填寫家庭住址時遇到了系統限制,無法選擇英國作為我的住址(3月29日)。 學校總是搞一些奇怪的課程來霸佔我們的時間,例如什麼「Skills for Success」的模組,上課完全是靠老師吹水,極其無聊,聽了等於沒有聽,根本就是多此一舉。他們還美其名曰教什麼「成功的12項技能」,

Posting Time: Jan 23, 2025, 09:21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3 ,但說實話,我真的懷疑連那位老師自己都不具備這些技能。例如什麼演講技能,如果老師自己的演講技能真的很好就不應該會讓我們感到無聊,以及他12個成功技能裏面竟然包含IT技能,實在非常愚笨,我讀的就是電腦科。這種課程看似很有意義,教你成功,實際上只是浪費時間,既沒實質內容,也沒實用價值,沒有教你應該怎麼做,感覺只是拋給你一些詞語。 最主要可能就是用來填充時間,因為Foundation 的上學模式比較像是英國的高中多於大學,一班也就20多人,而不是大學的幾百人,座位也完全不是大學那種,而是比較像高中,我當年也沒有18歲,只有17歲,可能設有最低的上課時間限制,又或者由於這間學校很多人都是持有Visa過來的,於是可能英國政府設定了學生簽證每周最低上課時間(小時),我懷疑有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學校閱讀指教我們專門讀的內容則不足以滿足最低上課時間要求,導致他們強行建立一些無關痛癢的模組,我也沒有看到有人在這些模組上低分或者不合格,這些無數根本很難去評價你的分數。

Posting Time: Jan 23, 2025, 09:21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4 最令人困惑的是,在這個模組裏面,在教完了12項技能之後,學校居然在這麼早的階段就要求撰寫正經的履歷表(CV),但明明我相信大部份人讀foundation都應該會再升上大學之後才找工作,相信大學會有更好的求職支援去寫履歷,而一般比較低級的臨時工作,也不太需要正式的履歷表,當時的我們幾乎沒有任何相關經驗可以填寫,尤其是我根本也就只有中學畢業,然後沒有任何工作經驗,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以填進去,當時的我才17歲你要求我有什麼經驗?他們把履歷表當成功課要求我們交,結果這個功課我只能夠留空了大部份。 而且當你用了這麼多心機去寫,到頭來他們並沒有認真找人來幫你看,他們就只是讓我們把功課上載到一個檢查CV的網站,然後由電腦評分,找出關鍵字。 他們提供的CV白色模板也很醜,到我兩年後的現在真的找工作我也沒有用他當年給的模板,毫無設計可言,也不易用,明明網上有大量更容易建立CV方式,他卻要求我們在work文件上面修改模板。 另一個無意義的課堂例子就是在九月末剛開學到第六個禮拜之前,

Posting Time: Jan 27, 2025, 01:05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5 由於尚未完成分班安排,部分課程如科學課仍需全級學生共同修讀。課程內容相當基礎,例如講解實驗變量定義及有效實驗設計方法——這些知識早在我數年前中一階段便已掌握。課堂核心圍繞控制變量、自變量與因變量等基礎概念,既無新意亦缺乏深度。坦白說,我實在難以置信竟有學生升讀現階段仍未接觸過這些基礎理論,更遑論質疑校方若真錄取這類學生,其收生標準未免過於草率。與其如此兒戲,不如直接進入正題,才能讓我真切感受到就學投資的時間與金錢確具價值。 直至該教學單元的最後一兩週,校方才安排我們前往從我們的上課地點步行僅需兩分鐘的大學科學實驗室進行簡易實驗體驗。校方再三叮囑我們必須遵守一系列的規定:例如穿著實驗袍、全程保持緘默、進入實驗室需遵循特定程序,女生更被要求捲起衣袖。然而僅限於參觀性質,既未實際進行任何實驗操作,亦無實質教學內容——不過是列隊進入聆聽講解,旋即便需撤離。整堂課程因繁瑣流程而效率低下:既要花費大量時間安置個人物品(不少同學攜帶的手提電腦均須集中存放於實驗室門口),又要耗時穿著歸還實驗袍,整體安排實在欠嚴謹。

Posting Time: Jan 27, 2025, 01:05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6 需知我在中學階段,中三時各類科學科目均已配備專屬實驗室,中三日常課程更慣常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實際實驗室教學。 然而在第六個星期分班之後,我的常規課程中,校方也沒安排我們使用大學電腦部的實驗室設施,遑論再帶領我們進入正統科學科系的專業實驗室。相反,校方要求我們自攜手提電腦,於普通課室進行電腦科教學。 雖則電腦科學確屬科學科範疇,但這科與真正需要用科學實驗室的物理,生物等科目,實有天壤之別,此前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所謂實驗室參觀,如今看來更顯毫無必要。 在我們正式升讀大學一年級後,我們大學電腦部所謂實驗室實質不過是配備i9高性能電腦的電腦房,明顯仍與專業科學實驗室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Posting Time: Jan 27, 2025, 01:05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7 更令人質疑的是課程密度安排。每週至少兩天需從早上九點或十點開始上課,持續至下午五、六點;另有三日基本維持四小時或以上課時。如此密集的課表是否真具教學必要性? 我傾向認為校方此舉旨在模仿英國中學a level 制的課時標準,同時為滿足英國政府對學生簽證的最低課時要求,刻意堆砌大量實質效用存疑的課程內容。這種為湊數而增設的教學安排,與其說是嚴謹的學術規劃,不如視作營造充實課程的假象更為貼切。 實際上每週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休息日,即便某些日子僅安排一至兩小時課程仍須到校,平均每日耗費五至六小時於課堂,若計入午膳時段與通勤時間,經常需要清晨八點便動身乘搭巴士前往校區。 相較之下,正式升讀大學後的每週課時僅相當於foundation 課程階段的三分之一。更關鍵的是,進入大學後我們可以透過私下找同學取得每節課的教師授權PIN碼,直接於手機應用程式輸入即可完成簽到,實際返校次數大幅減少,甚至可能整週出席時數尚不及基礎課程時期單日所需。 最令我反感的是被編排早上九時的課堂,此時段通勤成本堪稱全日最高峰:

Posting Time: Jan 27, 2025, 01:13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8 - 鐵路高峰時段(車程6分鐘):收費最昂貴 - 巴士通勤(需時45分鐘):收費居中 - 非繁忙時段鐵路:收費最為低廉 清晨八時到學校的巴士班次往往逼爆車廂,上車猶如戰場搏鬥。問題根源在於大部分乘客皆屬17歲以上族群——大學就讀者普遍年滿18歲,其持有的16-25歲鐵路優惠卡僅限早上十點後使用。這意味著他們若於通勤高峰時段乘搭鐵路,需支付遠超巴士票價的昂貴費用,自然令清晨巴士站淪為「搶位戰場」。 當時我尚持有16-17歲的鐵路卡,得以全天候以半價(等同小童票價)乘搭火車往返校園。即便如此,偶爾仍需被迫改乘巴士,此時便格外煎熬:縱使特意提早出門,仍難逃擠擁車廂內「沙甸魚式罰站」的命運。常常令我對九點上學感到反感。 而且,有些課程的時間安排非常不符合邏輯,也十分不近人情。例如,有個學期每逢星期一,我在早上八點都有一節英文的Zoom網課(沒錯,八點),但九點鐘在學校卻有一節實體課。 這意味著,我要在乘車走上學的途中一邊用手機上網課,完全無法專心聽講,也是非常浪費我的手機流動數據,我完全不知道到底計劃時間表的人是怎麼想的,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11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9 為了避免影響 Zoom 上課,我在乘坐火車的時候只能使用紙本車票。因為如果選擇電子車票,就必須切換手機螢幕來掃描 QR code,而這樣的操作可能會干擾 Zoom 的運行,甚至還有可能手殘按錯按鈕導致退出,或者不小心開啟攝影機,讓老師發現我其實還在火車上,根本沒有專心聽課,甚至影響其他同學的上課體驗。萬一發生這種情況,那問題就大了。這樣的安排簡直荒謬至極,究竟是哪位天才編排了這種時間表?難道安排課程的人看不出這樣有問題嗎? 這堂課還是極少見的早上 8:00 課堂。即使上了大學,我也幾乎沒見過這麼早的課。我很難在滿足學校要求我出席的同時,又能順利坐車前往學校。你可能會說:「那你提早一個小時出門?7:00 出門,到學校後直接開電腦上 Zoom 啦!」但問題是,學校那棟建築物根本還沒開門,就算是 24 小時開放的圖書館,也不是一個適合開麥克風的地方。而且,這門課上課內容大多是廢話,根本不值得我為了它特地早起一個小時。因此,這樣的安排已經是我能想到的最佳選擇了。 其他學生的情況也差不多。學校附近有一條樓梯,每次我在 8:50 之前抵達學校,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11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0 就會看到其他同學走向那棟建築物,大家都拿著手機掛機,但很明顯根本沒人在認真聽課。 於是,從開學頭幾堂課開始,我每週這門早上 8:00 的課都會等老師點完名,然後再過一陣子,等 Zoom 進行到一半,大約 20 分鐘後就直接退出,假裝是連線問題導致斷線。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個方法是可行的,因為沒有人曾經因為這樣找我麻煩,也沒有影響我的出席率。 又例如在第二個學期的時候,我必須參加下午四點到五點的 Zoom 集會Assembly。為了上這個 Zoom,我只能去圖書館預訂一間房間,然後參加這個集會。但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無聊的廢話,也有一些所謂的遊戲環節,讓你去回答,也真的有一些同學會主動去回答,又例如會叫我們登入進去一個網站裏面,不記名的,他們也不知道是誰,叫我們打一個字的當天的感受,又或者用一個字去形容自己喜歡吃什麼,之後他們就會看到,再在全部人面前逐個逐個看,顯然這些內容也不重要。 不過,這個集會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點名,我們需要在進入Zoom 之後在聊天室裡輸入自己的名字完成regester。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19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1 雖然這節課都可以提早退出,但一般說我都會留到最後,因為剛好那一節課上課的時間就是我家姐他沒有課堂中間的時間,於是乎我們倆都在圖書館,於是就在圖書館預訂一個房間,然後一起玩樂聊天,每次搞完這些事情之後,我才能回家。 不過,久而久之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會約我姐姐一起在圖書館提前預訂一個房間一起坐坐,因為那些房間也是要搶的,可是後來在我家姐離開了學校之後我都沒有再去圖書館坐,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比較喜歡我上Lab課在電腦室 的那些Lab電腦,在我大學一二年級時,他們上面運行着比較先進的i9-12900及強勁a4000運算顯示卡,而且人也沒有那麼多,因為需要密碼進入。 然後,另一件事就係關於我在 Foundation 課程中,網頁設計模組的一個事件,這件事搞得非常複雜,也會在我之後的另一篇foundation 經歷系列文章中詳細提及,但這裡我簡單說幾句。學校給我們安排了時間表,要求我們一個星期內有兩天必須上這門課。 例如,有一天課程安排是在我們放完午餐後回到學校上課,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19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2 然而,當我們準時到達課室時,卻進來了一位我們不認識的老師。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她來教課,結果她只是進來開電腦、打開投影機,然後連接 Zoom,接著幫我們點名,之後還和屏幕上的老師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然後她就離開了。這樣的安排真是超級奇怪,我們特地回到學校的課室,卻只能坐在那裡看著大屏幕上上 Zoom 課程,這完全是浪費時間。事後我有提出投訴,但這件事會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更詳細地討論。 我不解的是,老師竟然是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通過 Zoom 跟我們上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家裡上課,省下這些來回的時間和麻煩呢?真的是一團糟。 問題是,這位老師根本就完全不認識我們,甚至連我們的名字都不知道,因為點名都不是由他來做的。他根本就無法辨認出我們,對我們來說就像是看 YouTube 影片一樣,完全沒有互動。我覺得,上課能夠聽到老師叫出同學的名字,其實是一種很基本的互動,這樣會讓人感覺更有參與感。 更糟的是,老師並沒有給我們 Zoom 連結讓我們能夠在自己的電腦上加入課堂,結果每次老師展示東西時,我們只能用手機拍攝大屏幕,而無法直接在電腦上截圖。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21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3 即使我們對課程內容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像平常上課一樣大聲喊出來提問,這樣的安排真的很糟糕。如果我們能夠自己在電腦上參加課程,就可以用耳機清楚聽到,並且隨時提出問題,這樣效果會好很多。 例如,我們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屏幕給老師看,讓他知道我們做到哪裡,這樣他也可以幫我們檢查進度。但那位老師的處理方式簡直是白痴,什麼都搞不定。老師也無法像平常上課那樣走到我們桌前,看看我們有沒有按照步驟操作,若有問題還能及時指導。結果,這個模組真的非常糟糕,完全不符合應有的教學標準。 也是因為這些事情而搞到我發生一些風波,令我加深不滿。 我會在另一個系列詳細說明那個事件的過程。 而且在2022年當我們申請這間學校的時候,因為大部份人他們都沒有家庭一起過來,到時他們則需要申請學生宿舍,顯然學校也會建議我們住他們的宿舍,我當時也有住宿舍的打算,因為可以嘗試更獨立一下,可是,學校安排的宿舍離校區非常麻煩(其他缺點稍後再說),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學校不推薦校內的宿舍。我當初在收到他們推廣這個宿舍之後,也發過電子郵件問學校,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30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4 我也想住在校內宿舍,正如我家姐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也是住在學校宿舍一樣,我家姐發出來的圖片都讓我感受到學校內的宿舍真的很好,而且是去外國留學生涯經驗的一個重要環節,但foundation 學校說不行,他們不能安排,這也不是不能理解,嚴格來說基礎課程不是由我們大學主辦的,而是由一間叫做story group 的公司營運的。 雖然學生證以及進入圖書館的權利等等都是一樣的,但還是有些區別,尤其是我們foundation 的那套建築物是灰色,而不是紅色的就已經看到分別。所以也可能是學習小組收了那個宿舍的佣金來介紹,而也許我們根本就沒有權利居住學校範圍內的宿舍。 後來即使我拒絕了這間宿舍,但他們還是不斷發電子郵件問我有沒有找到宿舍,勸我住他們的宿舍。幸好當我把學校推薦的宿舍的資料發訊息給當時已經就讀year1,而且居住在學校範圍宿舍的我姐姐,他一看到這個宿舍的地理位置,就打開Google地圖然後告訴我在那,因為她熟悉地形,我當然相信她。她直接說你千萬不要住這裡,這裡很危險,很偏遠,上學不方便,到外面去玩也不方便,

Posting Time: Jan 28, 2025, 09:30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5 而且治安較差。他叫我寧願接下來繼續跟家人一起住也不要住這個宿舍。 我最後還是選擇跟家人住。後來在foundation下半年開始認識了些朋友,他們都說那個宿舍真的很偏遠,很不方便,他們都很煩惱。又不靠近火車站(意味着要去比較遠的地方都要轉車)、公園,甚至連一間便利店都沒有,最近的也要步行15分鐘。在冬天零度的時候,會更加麻煩,每次買完超市都要很重的拿回家 那間宿舍是在一條出市中心的大馬路旁邊,而且在火車天橋上面,火車會在這間宿舍旁邊快速經過。在我從市中心回學校的三個火車站裡,在第二個站之後火車會重新加速,剛好經過那間宿舍,火車會以很高的速度經過。每次坐火車經過的時候我都會在心裡暗爽,從市中心搭火車回學校只要十分鐘左右,如果是中途不停站的快車只要六分鐘就到。 但他們宿舍的那個位置回學校只能搭非常昂貴的巴士,班次不穩定,開得很慢,他們回學校至少要用20分鐘(即使他們明明比較接近學校)。而且我每次經過都會很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幸好沒有住到那裡,如果我住了那裡的話,我就真的是大白痴了。

Posting Time: Jan 29, 2025, 05:48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6 後來我認識了一位朋友,他也是隻身來到英國讀書。最初他沒深究學校推薦的宿舍會有什麼問題就住進去,畢竟懶得自己出去找地方,加上之前提到的各種宿舍狀況,熬過一年後他當然不想升上大學一年級後繼續住這裡。雖然我不確定他下學年是否還有資格續住,畢竟屆時已不屬於Studygroup課程階段,而是正式進入大學體系。 他鐵了心要申請大學轄下的宿舍,畢竟一年級生宿舍由校方直接管理,理論上入住機會應該高很多。而且大學官方早就聲明會優先安排新生入住,反而住過一兩年的舊生較難申請——校方認為大部分一年級生剛從外地(無論海外或英國其他地區)過來,缺乏本地生活經驗,有必要在首年提供舒適穩定的住宿環境。 照理說大學一年級申請宿舍十拿九穩,但這朋友最後竟然落空了。關鍵在於他早在二、三月就向personal tutor提出住宿申請,我個人覺得時間點還算合理,畢竟課程四月下旬結束,考試更是四月初就考完。沒想到我們的導師聽完後竟回覆:「太早了,你這麼早來問我,我會幫你記着這件事,然後到時候再幫你申請的。當可以開始申請的時候,我會通知你。」 結果,到了五月,我們大家都已經回家了,

Posting Time: Jan 29, 2025, 05:49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7 我的朋友回到自己祖國後,一直相信老師會主動聯絡他,通知他已經幫忙申請好大學宿舍。因此,他一直在等老師的電郵,期待收到宿舍申請的確認。結果,直到八月,他開始覺得不對勁——怎麼都已經八月了,還沒有開始申請宿舍?畢竟九月底就要開學,他也需要訂機票。於是,他終於決定主動發電郵詢問老師進度,結果老師才回覆他:「對不起,我忘了。」 最後,我朋友只能在八月中旬,也就是開學前一個多月,緊急尋找宿舍。顯然,這個時候已經不可能申請到校內宿舍了,而原本可以提早準備的事情,卻變成太遲才開始處理,讓他非常失望。他當初選擇相信老師,雖然自己也可以申請宿舍,但他認為信任老師更為重要,而且他不想太早主動去詢問,以免顯得不夠尊重老師。然而,這種選擇最終導致他現在不得不在外面租房,而租金也因為時機太晚而大幅上升,迫使他住在市中心。與住在校內相比,這樣的居住環境更加不方便,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如果有早上九點的課,他將很難趕上巴士。 我認為,對於留學生來說,住在校內宿舍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雖然我的情況不同,我並不算是留學,但我仍然覺得住在校內宿舍對留學生有許多好處。

Posting Time: Jan 29, 2025, 05:49 P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8 不僅能夠更加融入校園生活,更能夠真正感受到留學的氛圍,而不僅僅是住在普通公寓,每天通勤上課。住在校內,步行幾分鐘就能到課堂,這樣的學習環境和外面租房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我的導師卻讓我朋友失去了這個機會,導致他無法住進校內宿舍。 後來我推測,那位導師並沒有記得幫我朋友申請宿舍,很大機會是那導師已經不再在職離開study group公司了,所以他後來也沒有推薦我們去爭取獎項或排名第一的榮譽,也導致我們錯失了11月的頒獎典禮,獲取嘉許的機會,感到非常失望。 在2023年的十月尾,也就是我們Foundation 課程完結之後的半年,我跟幾位foundation 同學在電郵收到了study group 邀請我的參加11月1日的「進步獎」頒獎典禮,屆時會頒發有關於每一科最傑出的同學證書以及特殊嘉許,而表揚該同學的努力,而且也會獲得很多同學的拍手。 竟然我跟我幾位Foundation認識的朋友都感到非常有興趣,因為我跟他們都在課程裏面非常高分,我們三個都是80幾分,於視乎我們對於獲獎非常有信心,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1:35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19 於是,我問了朋友們是否有興趣參加,他們都表示願意,還特地抽時間一起去。我也非常用心,因為考慮到可能會拍照,便直接發電郵詢問 Foundation 那邊的工作人員,詢問是否有服裝要求,讓自己能更合適地參與。此外,我也順便問了,如果當天臨時不能出席,該怎麼處理? 很快,他們回覆了我,表示沒有特別的服裝要求。而關於缺席的問題,他們提到獲獎者其實已經收到電郵通知。我當時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我們三個人都沒有收到任何通知。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根本沒有獲獎。然而,我們對自己的成績充滿信心,因為我們三個人絕對是成績最高的學生之一,分數高達八十幾分,根本不可能更高。我記得其中一位朋友的成績是 87 分,所以他對於得獎的信心更是十足。此外,我推測他們提到的「收到通知的人」可能就是我們,只是我們還沒看到電郵。但聽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猜到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了。 到了當天,我們坐在大學的一間大型講堂裡,活動開始的前十幾分鐘,就是一堆人在講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其中,發言的竟然是之前隨便對我發出警告的那位垃圾老師,他又在那裡說一堆廢話,當然,也有不少人在拍照。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1:35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20 老實說,當初我本來就不太想參加,因為會見到這些我不喜歡的人。但因為可能有機會得獎,所以還是決定來看看,儘管我因為那次無謂的警告,很可能不會是獲獎者。但無論如何,我也想和朋友一起見證他們拿獎的時刻。 終於來到頒獎環節。他們是按照每一個學科來頒獎,例如化學、物理、生物等,每一科只有一位獲獎者。基本上,他們會先在 PowerPoint 上提名三位同學,給現場製造一點緊張氣氛,最後才正式宣布獲獎者。然而,我覺得這種安排有點無聊,為什麼呢? 舉例來說,在某個學科的提名環節時,我竟然看到一位曾經與我們一起上英文課的香港男同學的名字出現在螢幕上,但問題是——他早就不在這間學校了!他完成 Foundation 課程後,根本沒有繼續在這所大學讀下去。我也不清楚他後來去了哪裡,總之,他絕對不會特地為了這個獎回來。結果,他竟然仍然獲獎,老師和同學們還熱烈鼓掌,可想而知,他當然不會出來領獎。問題是,既然學校一早就已經確定獲獎者,並且已經發電郵通知,那這個「提名三個人再選一個」的環節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純粹是場空歡喜。我們特地來這裡為了這種戲劇化的安排鼓掌?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1:36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21 學校當然也無法跟他合照。 終於輪到我們這一科了。我和兩位上海同學都感到十分興奮,甚至還彼此開玩笑地鼓勵對方,說獲獎的一定不會是自己,而是其中的朋友。然而,沒想到在「提名」階段,我們三個人竟然全都沒有被提名!這簡直離譜,因為我們三人的成績全都在 80 分以上,就算不是我們三個一起入圍,至少也應該有其中一個人被提名吧?難道 80 幾分還算低分嗎?這根本不合理。 接著,當獲獎者被宣布時,我們更是震驚,因為走上台領獎的,是一位我們完全不認識的女生。我們三個人在這門課上一直表現優異,平時的同學也都認識,然而這個得獎的女生,我們從來沒見過,根本不知道她是誰!但老師宣布的獎項,確確實實就是我們這門課的獎,這更讓我們無法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件事讓我們三個人極度失望,甚至感到憤怒。不只是因為沒獲獎,而是這整個過程實在太不合理。於是,在頒獎時,我們沒有鼓掌,而是小聲討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試圖找出答案。 結果,坐在我們後面的老師突然走過來,用高傲的語氣警告我們不要說話,說我們「太吵了」、「不尊重人」。但我們才覺得真正不尊重的是他們!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1:40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22 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們有多麼不滿,尤其是那種從滿懷信心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的落差感,實在讓人無法接受。我們三個人特地抽時間來參加,結果最後什麼都沒得到,反而被老師訓斥,這根本是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實在荒謬至極。 由於我的其中一位朋友實在太憤怒——畢竟,他的確是我們已知所有學生當中成績最高的那一位——因此,頒獎典禮結束後,他立刻衝上前,找到一位曾經認識的主管老師,要求對方給個說法,問清楚為什麼得獎的不是我們。 結果,老師給出的理由荒謬至極。他表示,我們這一科的授課老師已經離職,不再於這間學校任教,甚至連personal tutor可能也已經辭去。因此,沒有任何人幫我們提交提名,導致我們整班學生完全沒有入圍。 即使我們的成績再高,也根本無法獲得這個獎項,所有獎項則直接讓給了隔壁班那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我認為這極不公平,以我們的成績,其中一位甚至高達 87 分,獲獎的機率應該非常高,卻因為這種無謂的行政問題,讓我們與獎項無緣。

Posting Time: Jan 30, 2025, 11:40 AM #

Foundation學校的問題23 我們完全不認識最終獲獎的學生,他們修讀的科目卻與我們一模一樣。我推測他們可能是屬於一月入學、八月結束學期的學生,而我們則是九月入學、五月畢業的學生。 換句話說,這個獎項應該是開放給一年內所有入學的學生競逐,我們與這批同學根本沒有任何交集,也沒有機會見過他們,卻因為老師的離職,直接被排除在外。 這些問題還只是部分,當時的細節還有很多,但有些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

Posting Time: Nov 04, 2023, 11:04 PM #

當天本來打算跟朋友到學校有獎/證書 看看我們成績裹誰拿第一 我們去年的成績都不錯 結果我們待了兩個小時是連提名都沒有 搞到我朋友很生氣 馬上跑去問老師 老師說去年教我們的那兩位老師都離開學校了,所以沒有人能提名我們 即使我們多高分 也沒用 只留下一個道歉給我們 他還說如果有提名的話,我朋友一定有證書 現在卻把第一名發給了我們從來未見過的人 有一種很不甘心的感覺 他的成績不比我們好 卻拿了第一名的頭銜😓 就因為老師不在,這是到底是什麼理由? 明明分數都在成績表裏

Table of Contents

⌨️ Keyboard Shortcuts

G Go to top
T Toggle theme
O Toggle TOC
? Show shortcuts
Esc Close panels